异地高考的困境与出路

2014-04-29 01:04熊玲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大规模涌入城市,其迁移方式逐渐由个人迁移转为家庭迁移。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当前,异地高考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矛盾、各地准入细则认定难、高考移民的隐患等困难。对此,中央应出台更为明确有效的异地高考政策,建立以学籍为主的高考报名制度,着力推进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化。

【关键词】 异地高考 高考移民 随迁子女 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 熊玲,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2-0041-02

“异地高考”问题,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问题,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城市承载力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2014年7月30日-3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专题会议,贯彻学习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对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出部署。同时,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于2014年7月31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1061.68万人,数量之庞大,使得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愈显紧迫。

一、异地高考之“困”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分配不均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地区流入地考生、家长和政府形成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独享”意识。然而,“异地高考”却要打破这种“独享权”,使那些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随迁子女能够与教育资源丰富的流入地考生享有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权利,这就要求输入地的考生将部分利益分给随迁子女考生,显然这对输入地考生和家长的利益构成了威胁。所以,异地高考政策一经出台,流入地考生与随迁子女便针对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一方面,北上广等教育资源充足地区的考生及其家长极力反对异地高考,认为随迁子女抢占了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高考竞争压力增大,无形中对本地考生的录取率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家长群体对异地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表示自己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子女从小就跟他们进了城,有些甚至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里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却因为与户籍捆绑的高考制度,必须回到教学内容及方法完全陌生的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由此,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引起的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矛盾显露无遗。

2. 各地准入细则认定难

《意见》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这实际上是从城市、家长、学生三个方面为异地高考设定了门槛。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就读年限是最透明、最直观、最易操作的,理应成为各地制定具体政策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对开闸后可能涌入的随迁子女人数做一个较为准确的预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家长方面看,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社会保险年限这三个条件都难以认定。首先,关于合法稳定职业,应该不难界定,但是除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外,无法判断超市导购员、酒店服务人员等工作是否稳定;其次,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自购房产的稳定性自不必说,但是租赁房的合法稳定性则有待商榷;最后,关于社会保险年限,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个人不能直接缴纳社会保险,然而仍然有很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从城市方面看,这项准入门槛似乎不必设得过高。毕竟教育因素并非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人口流动更多地是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 高考移民的隐患

高考移民是指为增加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在高考前将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的考生群体;或者是利用国家的政策漏洞,通过改变国籍避开我国严格且竞争激烈的高考,以留学生的身份轻松跨过留学中国的低门槛,从而进入我国高校或重点高校上学的考生群体。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如果比较宽松,将会有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中受惠,然而这也必然会吸引大量高考移民利用政策漏洞投机取巧,最终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如果准入条件过于严格,高考移民或许能得到一定的限制,却也可能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拒之门外。因此,如何在防止高考移民的基础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这也是异地高考所面临的考验之一。

二、异地高考之“破”

1. 中央出台更为明确有效的异地高考政策

中央出台的《意见》只对各地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最后时限做了原则性规定,并没有确立全国范围内落实“异地高考”政策的时间表,也没有确立对地方“异地高考”政策实施不到位的处罚办法,这就使得《意见》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目前虽已有28个省市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但各省市执行进度差异较大。以上海和北京为例,2013年底,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持《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人员,其随迁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并具有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可在上海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相比之下,北京的推进着实缓慢。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只公布了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实施办法,且需要满足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在京有合法稳定的职业满6年、子女在京连续就读高中3年等五项条件。据悉,2014年共有409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出在京参加高职招生考试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121人,最终确认参加北京高考报名的考生114人。所以,中央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个更为明确、有效、强硬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办法,坚持异地高考政策追求公平的价值取向,有勇气、有魄力打破现存教育利益格局的不合理性。

2. 建立以学籍为主的高考报名制度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所以准入条件也应紧紧围绕随迁子女在当地考试和录取的需要,而不是其父母的工作稳定性、住房的稳定性等非直接相关的条件。对学习年限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高考移民”的产生,这是对考生的一种保护。同时,由于我国各省高考试卷并不统一,如果考生没有在当地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那他就会不熟悉当地的考试内容,自然不利于他在本地参加高考,教育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3. 推进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化

“高考移民”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不公平。只有打破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可言。国家应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来引导人口流向,以缓解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进而使人口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同时,国家也应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从根源上消除异地高考的驱动因素。

异地高考的种种困境犹如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一日得不到解决,由此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总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异地高考。当前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解决得当,异地高考也不失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蒋池洪,梁燕,彭元珍.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J].高教探索,2013,(01).

[2] 蒋夫尔,施剑松,董少校,等.异地高考,梦想照进现实[N].中国教育报,2014-6-7(3).

责任编辑:刘芳玲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教育公平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