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芹等
【摘要】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后,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在其表现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酶、膜脂类等,造成组织损伤。其基本病理改变是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显微镜下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变厚,细胞膜被损伤,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上皮细胞。迅速、积极地控制感染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环节。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经喷射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能抑制呼吸道炎性细胞及介质释放,减轻呼吸道高敏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及黏液分泌,修复呼吸道,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雾化吸入;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15-01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后,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在其表现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酶、膜脂类等,造成组织损伤。其基本病理改变是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显微镜下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变厚,细胞膜被损伤,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上皮细胞。迅速、积极地控制感染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阿奇霉素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5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94例,男45例,女49例,年龄1-8岁。体征: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 ,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得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按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静脉滴注3-5 d,体温降至正常后改為口服阿奇霉素,每日1次,服用3 d停4 d,7 d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每日2次,每次3~5 min,共7 d。
3.结果:观察组47例患儿,37例治愈,患儿一周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肺部病变基本或绝大部分吸收;好转患儿10例,患儿两周内体温有下降,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X线检查炎症未全吸收。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7例患者一周治愈30例,两周好转10例,7例患儿两周内治疗,临床症状、体征、X线均无明显变化,治疗三周后治愈出院。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久,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小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支原体无效,因此治疗MP感染,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此外,尚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磺胺甲唑(SMZ)等可供选用。支原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红霉素为首选药物。迅速、积极地控制感染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环节。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经喷射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能抑制呼吸道炎性细胞及介质释放,减轻呼吸道高敏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及黏液分泌,修复呼吸道,迅速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