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英
【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从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和心理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结果: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的危害程度。结论:消毒供应室护士要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的关键。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14-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临床工作的总后勤,主要负责各类敷料、无菌物品的供应以及对各种污染的医疗器械用品进行回收、清洗、包装和灭菌等工作[1]。在操作过程中,如有不慎,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给护士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为了降低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现将其主要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报道如下:
1 供应室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感染是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供应室在回收交换物品的过程中要清点各种器械,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和其他污物,未经过任何处理,特别是胸穿包及切开包,回收时胸穿包上面脓液较多、切开包血渍较多。可能有艾滋病或乙肝患者的血渍、污渍、呼吸道分泌物等。其中还经常有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稍不小心就有被刺伤的可能,刺伤后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文献报道,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超过7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全部人口的10%~12%,上述疾病都可通过体液传播;消毒供应室护士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高达3%[2]。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每天都要使用高效消毒剂进行地面和器械浸泡消毒等,在消毒过程中化学消毒剂可污染空气,长期接触污染后的空气,可引起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以及咽部灼烧感等症状,并可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障碍等[3]。含氯消毒剂和除锈剂等可刺激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导致咽喉部不适、眼睛干涩和眼睑水肿等;臭氧完全分解后无毒无害,但如果未分解彻底,可引起机体生化代谢和肺功能改变,并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有害影响。
1.3 物理因素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灭菌温度范围121 ℃--~134 ℃。开启锅门及取出物品时,操作不慎,碰着高压锅内壁,皮肤就会烫出水泡,特别是夏季,消毒间温度高、湿度大,工作人员穿半袖装,极易烫伤。
供应室属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长时间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疼和听力下降等。
1.4生理心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以体力劳动为主,经常需要搬运物品,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在装载和搬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可引起扭伤、拉伤等。供应室护士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需取强迫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4]。供应室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源头,工作琐碎,护士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可出现焦虑和心理疲惫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防护措施
2.1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在清点、清洗和销毁锐器时,切忌徒手操作,要佩戴耐刺专用刷洗手套、穿耐刺拖鞋等;如工作中不慎被污染的器械损伤,一定要保持冷静,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再用75%乙醇反复冲洗或用碘酊消毒创口,注射免疫球蛋白。
2.2 化学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回收、分类、清点和清洗污染器械时,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如手工清洗器械时,要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套袖,戴橡胶手套,水压不要太大;在使用含氯制剂和含酶清洗剂、除锈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穿防护服[5]。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同时,医院还可免费给予注射丙肝等疫苗。
2.3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熟悉消毒锅的性能,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出锅时要戴套袖、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供应室各房间应有通风设备,并经常开窗通风。供应室护士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工作,注意节力原则,工作中可变换身体姿势,活动僵直的肢体,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并注意加強营养,劳逸结合,以便更好的工作和保持自我健康。。
2.4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范
优化排班,避免长期固定工作内容,降低心理疲劳。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娱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发生隐患,给予正确疏导调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对减少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静.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40-241.
[2]张守红,李翠华,范本杰.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116-117.
[3]杜蕾,孙晓峰,范淑英,等.供应室人员在职业中的防护[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4):1762-1763.
[4]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5]王婷.中心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