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旭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2011年6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详细观察患者住院时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值、脑钠肽浓度,研究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并对出院1个月的患者进行心力衰竭用药与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析。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选取的50例患者中有21例(42%)普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着心室扩大与心功能恶化不断提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值明显低于未发生者(P<0.05),而其脑钠肽值显著增高。临床上采用胺碘酮的患者与未采用相比,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明顯减少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患者预后、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衰治疗药物等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冠心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心力衰竭,该并发症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极大,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目前,随着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增高,患者极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会死亡,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0例2011年6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46-73岁,按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21例Ⅲ级,29例Ⅳ级。所有患者经确诊为由冠心病导致心力衰竭,无肾脏功能不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等症。患者入院后实行24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脑钠肽等相应检查,无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窦综合征以及β受体禁忌,并排除因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等引发心力衰竭,以及排除由电解质紊乱、药物等造成心律失常。
1.2方法详细观察患者住院时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值、脑钠肽浓度,研究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并对出院1个月的患者进行心力衰竭用药与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析。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选取的5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21例(42%)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发生率随着左心室内径的扩大不断提高,其中有7例短阵室速,14例室性早搏,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与心室重构情况,会使心脏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导致心脏电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及左心室功能下降,进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严重的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症[3]。研究表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左心室内径扩大与心功能恶化,使得左心室收缩能力下降,出现严重的心肌供血不足情况,造成心脏电活动不规律,从而提高了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引发冠心病患者心室重构的中枢机制,而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左室结构与功能、阻断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等作用,所以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延缓心室重构以及治疗心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时,可采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胺碘酮、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这些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若患者发生短阵室速,在采用胺碘酮1个月后与未采用者相比,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采用适量胺碘酮的患者与未采用的相比,其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明显下降,而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心率,这说明胺碘酮可对患者心率产生作用,会对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产生影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关键是进行冠心病和心室重构延缓治疗,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与心肌功能不良情况,还能有效的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并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抵抗作用,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综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患者预后、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衰治疗药物等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临床与出院后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振林,马登峰,王晨,熊伟,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07):869-870.
[2]吴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2):546-547.
[3]欧阳志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