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银红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经典音乐的含义、来源和艺术感受等方面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如何才能不断优化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总结出以下三个策略。
1.问题导引策略
音乐欣赏是一种对音乐感知基础上的联想活动。为此,笔者提出音乐欣赏的问题导引策略,即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音乐的色彩、音乐的载体和音乐语言等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实质。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 渔舟唱晚 》前,笔者首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听几首大家熟悉的周杰伦的歌,第一首是《 菊花台 》,看谁能听出歌曲中有哪些中国的民族乐器?” “有古筝!”学生积极回答。接着我又让他们聆听了《 千里之外 》《 东风破 》等歌,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二胡”“琵琶”等乐器名称。这时,我因势利导地问:“为什么周杰伦会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大量运用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呢?”学生猜测说,大概是民族乐器好听吧。他们对民族乐器开始充满了好感。这时,笔者再引导他们聆听《 渔舟唱晚 》,边听边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民族乐器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样的问题导引,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尽快地进入专心聆听音乐的佳境,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比较鉴赏策略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应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但是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与内涵。比较鉴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同曲比较。例如在欣赏《 拉德茨基进行曲 》时,笔者设计了三个音乐聆听环节:听第一遍,整体感知。通过音乐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因素,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布局、段落关系、主题音调等。听第二遍,细节突破。在教师适度的提示下,学生重点听相关段落细节,从而让学生逐步理解音乐的内涵所在。听第三遍,深度解读。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理解作曲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及音乐的主题,通过同一曲目的前后聆听比较,由浅入深进行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二是异曲比较。例如,在教学中笔者曾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命运 》与民族器乐二胡独奏《 二泉映月 》相结合,将两首曲子的音乐风格、音乐情绪与音乐要素的关系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通过两首曲子的对比鉴赏,感受到兩首乐曲虽然分属中西方音乐,音乐风格及音乐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传递给欣赏者的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只是《 命运 》的结构更为复杂、内涵更为深刻。
3.综合体验策略
音乐欣赏以听觉活动为主,但是并不排除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笔者提出综合体验策略,其要点是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理解音乐。综合体验策略的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体验。通过击掌、跺脚、轻击课桌等方式,再现音乐的节奏。二是在音乐表演活动中体验。例如,让学生听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包括舞蹈的风格和地方区域性等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在教学《 少数民族音乐 》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民族的音乐,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加深对各民族音乐特点的理解。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例如在高一年级中,可以组织开展“地方民歌”主题研究性学习。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调研当地民歌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民歌的地方特性等知识,在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文字资料和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