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滨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对此,笔者认为,激发兴趣是前提,学会积累是保证,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是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1.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要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是关键。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明白只有“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才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学生一旦意识到学习语文是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手段,就会激发出内在学习的驱动力,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学会积累是保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积累,要想把语文学好绝无可能。而语文的积累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从课内积累扩展到课外积累。在课内,學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阅读方法,然后再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阅读能力。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多读文学名著,因为多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第二,要通过朗读进行情感积累。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通过反复朗读,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第三,要通过背诵强化积累。对经典作品进行背诵,对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力、培养语感以及提高写作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更要背诵。因为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内蕴丰富的经典,只有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慢慢地品味揣摩、领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
3.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是基础
教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方式。一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在课内精读、课外粗读,如何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此外,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汉语运用水平的提高,更是修养境界的提高。假如学生一直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对生活的热爱,那么他所有的语文学习,都将沦为记问之学和无病呻吟的技巧,就像光有新鲜的食材而没有对美味的热爱与追求,那是做不出佳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活水”来自生活。为此,要从小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热爱的情感,让他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从生活的宝库里学会感恩和责任,汲取快乐和灵感。这样,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言语也会呈现不一样的风貌,而语文学习的效果也将水涨船高。
4.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呢?首先要指导学生开拓知识的来源和渠道,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再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学生能感受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压力,从而把他们的潜力、创新能力激发出来。因而,学生在相互学习与竞争中就能更直观、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