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伦理型学校的建设

2014-04-29 00:44:03黄清霞
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黄清霞

【摘 要】伦理型学校是今后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着重从三个层面探讨伦理型学校建设:一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二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三是伦理行动——学校主体在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

【关键词】伦理型学校 校园文化 制度伦理 伦理责任

当今,学生才高德低的情况凸显,学校内部各种伦理问题不断出现,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质疑的声音颇多。而学校应该以怎样的行动解决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学校所面临的伦理道德的问题,应通过伦理的办法来解决,学校管理伦理的实施必不可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伦理型学校的建设。现有文献从领导伦理、伦理型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学校管理伦理进行了阐述,拟解决伦理型领导方式、特征问题以及学校伦理文化问题,但是对于伦理型学校构建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很少。对于何为伦理型学校,目前没有很权威的界定。程勇在《 伦理型学校呼唤道德领导 》一文中提到“较早提出建立一所伦理型学校的当属斯达拉特。他在《 建立一所伦理型学校:教育领导者实践的理论 》一文中提出伦理型学校的模型”。[1] 基于斯达拉特的三边伦理模型,程勇从共同体的维度对伦理型学校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托马斯·J·萨乔万尼在《 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 》一书中也提到“有德行的学校”概念,并对“共同体”这一概念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可见,共同体的构建是伦理型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萨乔万尼的“共同体”的理念,从学校共同体的文化、制度、行动三个方面对伦理型学校的建设进行阐述。

一、 伦理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形成学校不可替代的特色。学校文化既附着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又通过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影响学校共同体的情感、态度、行为,因此必须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摆在伦理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建设“伦理管理”“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1.把握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借鉴社会和谐观,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以和谐的思想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谐的精神理念,促使学校形成学校内部的和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校与自然的和谐的伦理文化。本文中和谐的校园文化主要涉及学校内部的和谐方面。具体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校园文化系统中各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是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民主、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诚信的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在这样和谐的文化环境中,伦理知识弥散,促进了学校道德共同体的形成。

2.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

第一,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加了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环境的复杂性。学校内部存在三个主要的群体: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每个群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对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三个群体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代表某一群体的片面文化,这就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很好地把三个群体的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达到校园文化系统中各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构建共同体和谐校园文化,需要建立在三个群体的相互理解、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二,缺乏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的认识,导致形成以学校领导为主导的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内部成员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以致只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作学校的常规任务来完成。另外,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追求办事效率,往往是领导者单方面决定校园文化的形态以及核心内涵,忽视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了学校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是仅基于学校领导者个人认识的领导中心主义文化,不能满足全校师生的文化需求,不能获得师生群体的认同,从而使校园文化失去原有的作用,最终沦为摆设。

第三,师生对校园文化构建参与意识淡薄。和谐的校园文化存在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主体,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寓于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自我表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但是师生对自己是校园文化主体这一点没有清楚的认识,认为学校文化的构建是学校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把自己变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局外人,放弃自己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权利,只埋身于繁忙的工作和学业中,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领导单方面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形态,导致领导中心文化主义。

3.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路径:从领导走向建导

鉴于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如何让这三个群体的文化融入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走出校园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从领导走向建导。

“建导(动词facilitate,名词facilitation)是一种先进的参与型领导技术:意思是对群体进行建设性的引导与服务,对群体中的互动过程提供结构性的帮助,按照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来引领群体的活动而使之达成最佳效果。‘建导与‘领导一字之差,一为建设与建构,一为带领与引领,其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领导是以‘老板为中心,以一把手的意志为转移,以个人的智慧为决策的基础;而‘建导是以‘群体为中心,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根据,以集体的智慧为依靠。”[3] 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中使用建导法可以实现从个人构建创造走向群体行动,可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避免校园文化的领导中心主义问题。

将建导的方法引入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中来,注重的是如何围绕学校的三个主要群体: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开展和谐文化的构建活动,改变师生参与意识淡薄或是被动参与的角色,赋予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一定的领导职责,并给予足够的帮助,让师生群体参与到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中来,充分发挥三个群体的主体作用。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的组织框架(以学生群体的框架为例)可以用图1来表示。

根据布莱恩·斯坦菲尔德在《共识建导法——从个人创造力到集体行动》中对建导法理论的阐述,建导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是在群体思考和过程中一个中立的角色,不参与群体思考的过程,其责任是组织整个群体思考的架构,协调各方的关系,解决群体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图1的组织架构中,由于班主任是对学生群体最为了解,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因而由班主任充当建导师,任务是组织学生群体以小组形式开展对群体文化的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认知,不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过程,最终由各组小组长向建导师报告其思考讨论的结果,建导师再把结果往上一级报告。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参照这样的结构模式进行。通过建导之后,使得学校群体成员能最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利于增加学校成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二、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

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構建伦理型学校必不可少的方面,制度伦理的完善可以为伦理型学校的建设提供保障。

1.制度伦理的本质:坚持制度与伦理的统一

关于制度伦理的界定,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目前学术界对于制度伦理的概念理解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应以制度为中心,强调伦理道德制度化、明文化,主张道德立法,即伦理的制度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制度伦理应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强调制度的合伦理性和合道德性,认为制度伦理就是要以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来建立制度,即制度的伦理化。[4] 本文基于吴秀莲在《 制度伦理的界定 》一文中对于制度伦理的界定,认为“制度伦理不仅包括伦理的制度化、法律化,即伦理的制度向度,也应包括制度的伦理向度,即制度的合理性与合道德性”。[5] 制度的伦理化与伦理的制度化应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在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的是制度管理,全校师生的言行都受制于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说制度影响全校师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伦理型学校的建设中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必不可少,因而一方面我们需要审视学校制度的伦理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将学校的伦理观制度化,建立与伦理型学校建设相关的制度体系,引导全校师生的言行向伦理的方向发展。

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的必要性

第一,制度制于人的特性使得制度需要伦理化。制度是组织建立起来的,是要求其成员都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有制约和约束的力量,是组织成员行动的指南针。如果组织的制度本身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那么以其作为行动准则的组织成员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反之,如果组织制度是符合伦理道德的,那么组织成员的行为也是向符合伦理道德的方向发展的。伦理型学校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组织和师生个人的道德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审视制度本身的伦理性问题,将制度伦理化。

第二,学校内部个体道德的有限性呼唤伦理制度化。首先,个体的道德理性、意志和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在个人道德之外必须配之以制度伦理。其次,个体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时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而制度伦理却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超越狭隘的一己偏见,能适应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的要求,可以强化个人自律,从而避免了伦理失范的危险局面。再次,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人际系统,单靠个体道德难以协调各方利益,所以需要建立道德的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最后,伦理型学校建设的力量来源不是学校内部个体的道德自觉,而是学校群体的伦理规范,因而需要建立统一的伦理规范体系,即伦理制度化。

3.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的路径

第一,坚持制度与伦理的统一。学校伦理制度化,就要把涉及利益冲突的伦理准则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用制度权威加以约束,通过伦理制度的他律来加强学校师生的道德自律。学校伦理制度实际是一种集体性的道德裁决,是学校共同体建立起来的有关道德的最低标准,是解決伦理冲突的一般性限制和道德底线,为学校伦理管理而设定的参考标准。学校制度伦理化,即用学校伦理观审视学校制度是否符合其道德标准,对于不符合的部分要进行修订,使之与学校伦理规范相符;在学校制度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要融入学校伦理的价值追求。将学校伦理制度化,学校制度伦理化,坚持学校制度与学校伦理相统一,是伦理型学校建设必不可缺的方面。

第二,建立学校管理伦理监督机制。即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对学校管理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原则、规范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可以分为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机制。内部自我监督可以由学校自己组成伦理监督小组,对学校管理行为从伦理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和控制,因为是内部自我监管,因而需要保持客观性。外部监督可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监督组成,这种监督更客观、有效,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伦理水平。内部监督是伦理型学校建设的内生动力,外部监督则是伦理型学校建设的外部支持力量。

第三,建立学校伦理惩罚机制。虽然伦理制度是一种集体的道德准则规范,要求人人都遵守,但是由于个人道德水平、道德觉悟有高有低,也会有人敢于挑战集体道德的权威,做出违反相关伦理规范的行为。这就需要对违犯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学校伦理惩罚机制就是惩罚的依据。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人们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自觉遵守规范,所以要通过建立惩罚机制,促使个人自觉强化自身的行为,使之与集体的道德准则一致。最终达到促使道德觉悟低的个体从有意识的道德行为向无意识的道德行为转化的目的,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伦理水平。

三、 伦理行动:学校主体在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都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或者说是从理论层面来考虑伦理型学校建设问题。要将其具体深入到全校师生的生活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路径,而活动是实践的直接载体,通过活动将学校集体的伦理道德观真正内化为学校个体的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在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也是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伦理的保障。

1.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

第一,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学校领导者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是存在距离的。在认识上,学校管理者可能会完全接受学校的集体伦理道德观,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可能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对学校短期效益的追求而忽略对全校师生利益的考虑,进行不道德的行政管理活动。学校领导的不道德的行政管理活动会使教师和学生陷入伦理困境,陷入学校伦理规范与管理者的领导权威之间拉扯的伦理紧张关系中,道德焦虑感倍增。在这种大气候下,教师可能会“放弃他们的道德敏感力”,屈服于管理者的权威。伦理型学校的建设呼唤学校管理者缩短在伦理道德上的认识和实践的距离,在管理活动中践行其伦理责任,保持伦理道德的知行一致,给全校师生树立伦理榜样。

第二,在管理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学校管理者需要重新审视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伦理型学校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应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管理的伦理关系。管理者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与学生对于管理者的有道德的工作活动给予尊重、支持与配合。建立这种新型管理的伦理关系,学校管理者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切实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管理者与教师、学生要有明确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意识。二是要切实提高师生本位意识,保护教师和学生利益。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

第一,“教书育人”的角色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总是会受到授课教师言行的影响,不是积极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养成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教师必须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机会,将学校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使得教学过程不仅成为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而教师自己最终通过实践,将抽象的伦理原则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获得伦理道德素养的提高。

第二,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的要求。伦理型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下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合作式、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是这种关系形成的最佳场合。由于受到学校传统伦理观“师道尊严”的影响,在现实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则是这种权威的服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应然的互助合作式、平等的关系。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局面,不利于和谐的伦理型学校建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放下教师权威,用学生本位意识,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之间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促进伦理型学校的建设。

3.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践行学校伦理责任

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轻道德实践是现今学校德育的缺陷之一,也是导致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重要原因。伦理道德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它的践履性,学生是伦理型学校建设的主体之一,如果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会阻碍伦理型学校建设的进程。伦理型学校的建设需要其学生主体通过活动践行学校的伦理责任,做到在伦理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切实体验从事道德活动所带来的精神快乐,从而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同时反过来促进他们道德认识的提高。因此,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践行学校伦理责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同时促进伦理型学校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参考文献:

[1]程勇.伦理型学校呼唤道德领导[J].中国德育,2009(8).

[2]陆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美]布莱恩·斯坦菲尔德.共识建导法——从个人创造力到集体行动[M].杜文君,等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5]吴秀莲.制度伦理的界定[J].实事求是,2007(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4:48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2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电子显示屏的校园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