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妇女博物馆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2014-04-29 19:46杨婧
大观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外壳

摘要:本文结合释意派“脱离语言外壳”理论,通过介绍翻译任务、翻译过程,对博物馆交替传译实践进行了分析。通过反思此次实践,提出了提高口译水平的建议,希望对今后的交传实践有帮助。

关键词: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一、任务简介

2014年9月5日,笔者在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进行了汉英交替传译的实践。中文讲解由博物馆志愿者完成,英文口译由笔者承担,笔者的两名同学为此次任务的观众,翻译时长约一小时,全程有录像记录。

妇女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妇女博物馆,有文物展品2000余件,分5个专题展出。笔者在三个展厅进行了交替传译,分别是:她的故事,江永女书和生育文化。

此次翻译任务为汉英交替传译,讲解员说完一段话会停顿下来,等待口译员将讲解内容翻译给听众。

博物馆志愿者的讲解涉及很多与展品有关的专有词汇,还有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介绍。整体来看,进行交替传译并不困难,只是需要注意专有词汇或术语的处理。志愿者的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讲解清晰,这些都为笔者进行交替传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过程

一周前确定此次交传任务,笔者有充分的时间作译前准备,为本次任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材料收集

为更好完成本次交替传译任务,笔者在确定任务时首先在网上看了有关博物馆的中文简介,之后去博物馆参观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包括照片以及对展厅和展品的中英文介绍。笔者之前参观过山西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积累了一定资料,将所有资料分类、汇总,以便日后使用。

2.术语准备

通过网上搜集以及整理的资料,笔者制作了博物馆翻译词汇表,以便提前准备。同时,笔者通过“提前预测”的办法,自行了解和准备了一些与博物馆翻译有关的词汇。所谓“提前预测”,就是根据笔者对博物馆的了解,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翻译,对专有名词和术语的翻译反复推敲,寻找地道的表达。虽然在“猜测”阶段准备的术语未必能全部用上,但准备过程对译员是十分重要的。博物馆口译通常内容较多,专业性强,译员应广泛阅读,熟悉专业知识,了解相关行业。

3.制定翻译策略

释意派的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在《口笔译概论》一书中写道:“口译不仅是听懂词语,而是通过词语听懂讲话者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立即用易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释意派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言语外壳-表达。其中,“脱离言语外壳”(deverbalization)是口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即跨越语言符号,抓住由语言符号所引发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决定尊重中外文化差异,采用意译、省译等方法,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做到“得意忘形”,帮助听众了解中国文化。

4.制定翻译质量控制方案

准备此次任务的一周前,笔者每天进行两小时的交替传译练习,培养现场翻译语感,提高听译水平。练习前预判口译中会遇到的问题,思索应对方法。练习后及时总结,请老师和同学听自己的口译练习,指出问题所在。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笔者虽然受过交传训练,但经验不足,所以要在模拟之前做好应急预案以保障翻译的顺利进行。汉英口译中,准确传达中国文化是一大难点,特别要注意汉语修饰词、文化承载词的翻译。在口译中遇到不懂的词,对译员是一大考验。Jones(1998)认为口译的功能在于沟通而非逐字翻译。因此,遇到不懂的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或是翻译出整句话的意思。若出现错译,要及时更正。

(二)翻译过程

任务持续长度约为一小时,整个过程基本顺利。任务完成后,笔者通过录像整理出文本加以分析。口译时,笔者没有记笔记,所以会有信息的遗漏。尽管译前有所准备,但对于文化承载词、专有名词的翻译仍然不够准确。进行翻译时略紧张,有时表达不完整或不地道。博物馆志愿者的讲解有些是笔者事先未准备过的,笔者采用了应急预案,将大致信息翻译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翻译。

(三)译后事项

笔者看过两遍录像,罗列出口译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写出对应方法。总结此次任务的可取之处,为下次口译积累经验。笔者还请导师和本班一名同学担任审校,请他们指出问题,同时提出帮助改进翻译的建议。整体翻译流畅,但仍有少量漏譯现象,有些关于文化方面的翻译未能做到意译。

三、案例分析

任务结束后,为加深对交替传译的认识,提高交替传译水平,笔者反复观看录像,整理出文稿,对任务进行总结。篇幅所限,无法逐句分析,笔者挑选其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讨论。

(一)脱离语言外壳的处理

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应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其实质是抓住意义。释意理论认为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存在着脱离语言外壳这一过程,对语言意义的理解高于一切。

例一 这里展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妇女生活的几个横断面。

译 It exhibits some episodes of Chinese womens life in the 20th century.

这里的“横断面”乍一听较难翻译,若直译的话与原意不符。“横断面”在原文中的意思是“片段”,笔者用episodes一词翻译,简洁又不违背原意。

例二 这是她绣花用的绣花绷子。

译 Its her embroidery instrument.

“绣花绷子”是口语化的说法,虽然有实物展示,但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观众未必见过它,所以译员有必要对此进行解释。这时不必局限于全面了解“绣花绷子”的作用,只需表述其本质属性,也就是刺绣工具,故用instrument一词翻译。

例三 她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故事。

译 Her life was normal.

汉译英中,成语的翻译一直就是一个难点。为了不冷场、不卡壳,笔者换了一种表达以避免直接翻译成语。如果成语翻译不好则无法准确传达原意,这种情况下,笔者将原意的否定“没有”转换成译文的肯定、直接陈述,这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一种方法。

例四 这也是我们把她放在第一展柜的原因。

译 Thats why we put her objects in the first showcase.

虽然博物馆志愿者讲解时用了“她”,但所指的是其实是“她的物品”而非本人。译者如果直译的话会引起歧义。本着顺利沟通、避免模糊的原则,这里用her objects表达更清晰、更通顺。

例五 就是照片上所示,这些都是一些变形了的脚,还有x光下变形的脚。

译 As they were shown in the pictures.

博物馆志愿者是指着图片来讲解的。此处采用省译法,不仅节省时间还避免了译语混乱,译语明确指出如图所示,表达虽简洁却清楚地传达了目的。

(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漏译

由于翻译经验、水平有限,对文化对等词了解不够,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不足,临场应对策略制定不充分,加之笔者略有紧张,所以翻译时难免有漏译现象。

例 首先来看我馆馆标。我馆馆标是甲骨文演变成的一个“女”字。

译 First, please look at the sign of our museum.

因为笔者不熟悉“甲骨文”的翻译,这一句话遗漏了一些信息。

2.重复

虽然重复可以给译者思考的时间,但不必要的重复使译语显得冗余和混乱。

例 翟佩英老人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出生、成长、结婚、生子,最后默默地死去。

译 Zhai Peiying was born in an ordinary family, and she also grew up in an ordinary family, she got married and had her children. She died quietly.

“in an ordinary family”出现两次完全没有必要,应将前面加以整合。

3.口误

在口译实践中,译者可能会因注意力不集中或没有听清原话等问题出现口误。

例 据说当时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用布帛缠足……

译 It was said that in Nantang Dynasty, the emperor Lihouzhu ordered palace maids to bind their shoes by cloth…

“缠足”正确译法为bind ones feet,但笔者口误,将feet误译为shoes。

(三)翻译对策

扎实的听说基础是口译成功的基石,因此平时一定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熟悉不同口音,提高听力水平。译前准备也特别重要,译员应在接到任务后充分准备相关资料并熟记于心。译员还要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背景以帮助理解讲话。笔记能帮助译员回忆讲话,记笔记要有选择,要记意义而不是逐字而记,不要过分依赖笔记,以听辨为主,记笔记为辅,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出来。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应强调信息对等,坚持灵活的原则。

四、实践总结

(一)译前准备的重要性

充分的译前准备帮助译员理解源语,减少在听辨上所花费的精力,使译员在交替传译时能均衡分配精力,缓解压力,提高译语质量。口译作为一种高难度的跨文化活动,其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既要关注背景知识,又要掌握具体的术语和资料。译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背景知识,如互联网检索、阅读相关书籍、咨询专业人士等。储备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译员从整体上把握主题,能更好地去猜测和理解讲话者的思路。刘和平说:“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而是分析、理解、记忆和表达的过程。翻译离不开语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认知知识。”在背景知识的帮助下记忆专业术语,有利于内化术语,减少听力理解和言语负荷。

(二)运用临场应对策略

口译的现场性决定了译员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编码、解码的全过程,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要求译员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交传时,笔者有些词不会翻译,对此采用的应变策略为意译,或者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以使观众明白。发现之前翻译错误之处,笔者会及时更正并表示歉意。如果对涉及到年代或数字信息的记忆不够准确,会先询问志愿者,对记忆模糊的信息,笔者会采用重复的策略,即重复之前的内容,避免冷场。

(三)不断学习

任何形式的口译不仅仅是对语言形式的翻译,更是对内容的翻译。要做到熟练地“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就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将翻译理论和实践以及翻译技巧結合起来,多多练习,提高现场反应的灵活性。

五、结语

每一次口译任务都有其特殊性,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本报告重点分析的是博物馆汉译英交替传译,专业性不强,所得出的一些观点有局限性,未必适用所有情况。虽然进行了译前准备,但笔者知识储备不够、翻译经验不足,仍有信息漏译、错译现象。通过实践反思,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口译实践提供帮助,给口译工作者带来启发,为口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国文.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刘和平.译前准备与口译质量—口译实验课的启示[J].语文学刊,2007(07)

[5]李巧文.论现场口译的临场机智与应变策略[J].科教文汇,2012(05)

[6]马立玮.交替传译中译前准备之重要性——APEC农村发展与减贫研修班成员赴宁培训参观口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3

[7]李超然.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英中同传专业词汇术语译前准备方法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8]张妮.交替传译中译前准备之重要性——APEC农村发展与减贫研修班成员赴宁培训参观口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杨婧(1990.11-),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外壳
U盾外壳组件注塑模具设计
塑料外壳注射模设计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隔爆外壳水压试验工艺探讨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