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价值研究

2014-04-29 19:46史春景许家成
大观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武术文化传承

史春景 许家成

摘要:传统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被证明了的极具科学理念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大肆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竞技体育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武术文化,本研究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进行了反思,探索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旨在弘扬扬中华武术,推动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高校;武术文化;传承

一、前言

传统武术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她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被证明了的极具科学理念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大肆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竞技体育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传统武术文化,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高校武术教育,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现状进行反思研究,这将有助于改变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高校传统武术文化教学传承的作用,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武术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武术文化未完全溶入校园文化

高校的武术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武术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比赛、讲座等活动为辅,在长期的武术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以授武育德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现象。有很多高校学生反映在高校开展的诸多文化活动,很少见到武术文化活动,除了基本的教学外,基本上看不到与武术文化相关的活动。可见,当前的校园武术文化并未与校园文化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而是被孤立到一边去了,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着孤立的传播。

(二)武术文化传播形式单一

随着武术不断的发展变化,武术传授的形式也要不断的变化。但如今,武术文化的传播形式仍然以三种方式为主:第一,高校武术教学;第二,高校武术协会;第三,高校武术队。多年来,虽然武术教学改革在不断的进行,指导思想也断的更新,但是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等问题仍旧困扰着当前的武术教学,导致了许多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学武术,影响了高校校园武术文化效传播。

而全国武术协会又相对比较独立,没有站在全国高校、省内各高校、室内各高校的角度,建立层次结构体系,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程度,甚至在部分高校还没有协会这一组织的存在,更是让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无法推广。

(三)武术教学中重“技能培养”轻“文化传承”

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当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而开展,追求动作技能的传授,而考试大都以能否比较规范完成一套武术套路为主。因此,武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丢失。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武术理论究的忽视,始终没能给中国武术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而是机械地套用西方体育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中国武术的唯一标准,从而酿成了中国武术今天的悲剧;武术被简化为身体运动,文化内涵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后完全等同于西方体育,冠以“运动”之名苟活于“体育”之下。

三、武术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的发展对策

(一)以“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武术教育

学校是普及和发展武术的重要场所,高校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武术在教育中的传播,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必须认清文化是武术得以延续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断裂的。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武术教育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识上以“文化理念”引领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以传统武术文化贯穿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中国武术的传承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核心、是命脉。从武技到中国武术,文化贯穿始末,武术的成长和发展无不流淌着具有民族情结的文化“血液”。当前高校在设置武术教学内容时,基本上以简化太极拳、长拳和散打为主,部分学校穿插了“五禽戏”、防身术等内容。纵览近几年的《大学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公共体育课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部分高校仅开设武术散打课程,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但教学内容不外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竞赛套路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也仅仅为初级长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传统武术的身影在高校中鲜有出现。

(三)以“从外到内、身心介一、悟练结介”为主要教学路径

武术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授与学生习练的过程,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与练,也不仅仅是练就功夫的一介武夫,更在于对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塑造。因此,习练武术不仅需要通过身体的练习来锻炼人体的素质,更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顿悟。文化与练习结合的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文化”从“练”中來,“练”又从“文化”中得到新的启示,“练”和“文化”是统一的。“练是文化之始,文化是练之成。

(四)重新定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近一个世纪以来,扎根于学校体育课程之中的武术教育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化、大众化与体育化,但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亦参杂于体育课程之中,形成了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相雷同的课程体系,教学目的基本上被定位于运动和健身的体育价值,从始至终将其锁定在一个运动项目的狭隘空间里,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传承特性已被冷落多年。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摒弃多年来体育项目化的简单定位,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发展的概况,接受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中国武术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领悟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培养习练中国武术的习惯,为终身习练中国武术打下基础。

四、结语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小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而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在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鼎力扶持的大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强化文化意识,以文化理念为先导,把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灵魂,改变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途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王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岗.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武术文化传承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