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展品英译评析

2014-04-29 19:46刘思涵
大观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摘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努力向世界推广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游。其中,介绍景点等相关的旅游翻译对外国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国优秀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由于旅游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错误造成了外国游客在理解我国文化的困扰,本文旨在针对此类翻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交流传播及其国际化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思想信仰及诸多文化因子对世界人民的影响逐年加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人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将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向世界每个角落推广传播,同时许多外国友人也来到中国,尝试去发现了解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东方陆地并接触到与其本国文化存在诸多不同的东方文明。外国游客来华参访数量也逐年迅速上涨,他们更希望能亲身走进中国这块神奇的国度,实地感受东方古老文化带给其的冲击力与真实感,体验一场意义丰富的历史文化之旅。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针对外国游客的来华文化之旅都会涉及历史元素,如介绍历史典故,探访历史博物馆及历史遗址,外国游客往往会对此类安排十分感兴趣。而在这其中,历史博物馆在其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游览历史博物馆,外国游客会接触到中国不同朝代的文化,感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灿烂文化,看到历史遗留给我们后人更为生动鲜活的一面,而非教科书上教条死板的枯燥陈述,会对其谅解欣赏中国文化起到更为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存在国内诸多历史博物馆文物英译中的不同层次的翻译疏漏、失误等也不容小觑。

常见的文物汉译英错误多出现在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就表层现象而言,这些翻译错误仅仅反映出语言本身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因翻译错误引起的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会长期停留在其脑海中,并且被其带回本国,进行再一次的误传,错误信息的传播范围将逐渐加大,对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反作用。此外,由于博物馆的文物翻译一般更新周期较长,所以现有的英译错误往往会被保留较长时间,将错误信息持续传播,对初次来华旅游、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游客们了解欣赏我国文化起到了十分消极的不良影响。目前,国内许多相关学者专家针对此现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及相关的理论方法来分析探讨文物英译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可行性强的翻译策略,帮助改善提升文物英译水平。本文则选取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部分文物英译,并提出相应翻译策略及方法。

在由德国当代语言学加克里斯蒂娜诺德等人提出的在功能主义框架下的翻译目的论中,翻译文本被分为三类,即信息类文本(此文本功能主要为告知文本接受者相关信息现象等),表达文本(此文本功能不局限于告知信息,更重要的是达到抒发一定情感,施加一定影响等情感效果)和操作文本(此文本旨在使文本接受者通过行动试图达到文本中的指示要求)(Nord 2001:38)。依照该理论,译者在翻译文本前,需通过分析确定文本的类型,并根据类型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是译文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最优。针对博物馆文物翻译文本而言,由于其信息告知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特殊功效,应属于双重翻译功能,既是信息类文本,又属于表达文本。基于此分析,本文在分析博物馆文物英译中,将兼顾其文本双重功能的特殊属性。此外,在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多为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则要求译员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Venuti,2001:240)。 前者有助于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后者则有助于保存民族文化差异性,能够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在做博物馆文物英译工作时,因文物附带的历史文化因素很多,所以进行此类文化翻译时更应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将上述两种翻译策略灵活结合使用,以达到传播文化信息的目的,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欣赏陕历博的历史珍贵遗产以及蕴含在文物背后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始建于1992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博物馆之一,现有馆藏文物37万5千多件,全部出土自陕西本省各,系统全面地展现已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拉近人们与真实历史的距离,提供更多欣赏接触历史文物的机会,也为宣扬传播中国古老文明起到催进推动作用。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划分陕西省博物馆众多文物时,可将其大致分为高文化色彩文物和低文化色彩文物。前者指某一文物在世界不同文化中均有存在,文化特性不强,大众游客不需专门讲解也可了解其用途,此类文物多为生活生产工具等物品;后者指某一文物只存在其所属文化中,具有文化独特性,非本文化游客需要特殊讲解才可了解其性质用途,此类文物多为祭祀艺术器具等物品。在进行低文化色彩文物信息英译时,因其文化特性不强,附带的特有文化信息不明显,外国游客仅需要较为简练的信息及外部观察便可了解文物的性质用途,故可采用異化策略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保留源语本身的色彩,如一些文化词如“饕餮”和“鼎”可直接音译,附带少许解释性翻译;而进行高文化色彩文物信息英译时,由于其蕴含的文化信息仅为本文化群里特有,流传度不高,如没有相关深层文化信息的说明,外国游客很难通过外部观察就能领略和欣赏文物所表达的文化意义,故可采用归化或归化加异化来处里此类文化因素的翻译,靠近目的语的文化,试图通过不同文化中相近的文化现象或因素来使得外国游客理解文物的性质用途等,如“镇墓兽”和“如意”等。国内外针对上述两种以文化色彩分类的文物在进行英译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其中有的文本信息传播效果很好,措辞简练,译法得当;但也有部分文本存在误译、漏译,对外国游客在理解文物造成干扰,不能很好地领会文物传播的文化信息。本文将在低文化色彩文物和高文化色彩文物领域中各举若干实例,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翻译策略的恰当使用。

伯百父盘,西周晚期青铜器皿,盥洗之用,陕历博的英译为platter for washing with characters Bo Bai Fu。此英译在语言层面并无差错,但如深究盘在古代特有的用途便会发现信息传达不充分。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在用餐之前,会由一名奴仆将盛在匜里的清水倒出,另一名奴仆持盘来接水,主人即可在这流动的活水中清洗双手,干净进餐,所以盘在古代不仅仅是简单的盛水之器,更有中国古人早在数千年前便使用自来水的先进理念于其中。如果将此文物信息仅简单以为供洗漱只用的水器,游客会误解其特殊功效,虽然文物的用途信息得到表达,但深层次的文化特性则被掩盖。

铜镜在我国上至秦汉时期已进行生产使用,发展至汉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程度提升,铜镜背面的装饰图案也随之丰富,出现许多传统的寓意吉祥喜庆的纹饰,如常青藤纹饰寓意长寿,牡丹纹饰寓意富贵吉祥,仙鹤纹饰寓意德高望重等。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国人很容易理解,无需太多解释性文字,但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便会在理解上产生困难。陕历博在处里铜镜的英译时较为简单,如将四鸾菱花镜翻译为Bronze mirror with Design of four Phoenixes,而大英博物馆的英译则详细充实,如将菱花镜翻译为Bronze mirror in the shape of a lotus.The eight-petalled lotus is the symbol of Enlightenment in Buddhism. Here it provides a perfect basis for the ornate design of a pair of birds in flight among scrolls of stylized flowers and tendrils.兩份翻译文本对比,后者在处里深层文化信息明显更为详尽,充分考略外国游客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理解,也更好地达到了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

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举实例有限,不能详尽评析更多文物翻译中存在的翻译问题,仅希望文中针对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能够对今后旅游市场的双语交流起到帮助,促进外国游客来华游更加繁荣,并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添砖添瓦,献力献策。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7-38

[2]Venuti, L. Strategics of translation [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Maker, M. & Mlmkj.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作者简介:刘思涵(1988.9-),女,陕西西安,西北政法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