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茹
内容提要 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快速发展的时期,经典的翻译、教团的发展、僧侣的实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南地区成为禅经翻译和禅师住锡的重要区域。江南比丘尼因此参与到禅修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师承上看,彼时江南尼众禅修师承主要来源于罽宾禅法;从法门上看,尼众禅修大多强调禅戒并行,念佛修禅得以往生净土也是重要的法门。
关键词 六朝 江南 比丘尼 禅修 禅观
〔中图分类号〕B946.6;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2-0014-07
魏晋以后,佛教传入中国速度加快,印度和西域高僧不断东来翻译经典、教徒授业,本土僧众对经律论三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开始出现了适合本土的修持法门。与此同时,女性开始进入僧团,开辟了佛教传播的新领域。
一、禅(经)法在六朝江南地区的流传
“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 《续高僧传》卷17《慧思》,《大正藏》50册,第563页下。道宣这一论断使得后世很多人都以为修禅乃北方僧尼的主业,南方僧尼以义学为主。然考诸史籍,我们发现,六朝时期南方僧众,虽偏重义学讨论,然禅定法门,很早就在江南风行,出现了一大批禅学理论家和实践者。 严耕望先生认为,南北朝中土佛学,除了地域上呈现南北分野外,亦呈现出山林和都市两种不同的修行风气,即居山林者更倾向于禅修,住都市者更擅长讲论。氏著:《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第6章,《佛教教风之地理分布——义解与禅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5~248页。《高僧传》“习禅篇”收录习禅高僧21位,长期活跃在江南一带的有13人之多。不惟如此,《高僧传》其他篇目中收录的高僧,也大多重视禅修,传文中多有“禅观”“禅智”“禅律”一类的记载。
两汉之际,江南已开修禅之风,禅经开始在江南诸地流布,汉魏之际涉足江南的几位高僧都和禅学有关。吴越地区在汉末就有了禅法流传和修习,并形成了汉传 “安般念”的传承,其代表人物有:安世高、陈慧、康僧会。 覃江:《汉传“安般念”传承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僧传记载,安世高“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 《高僧传》卷1《安清》,中华书局,1997年,第5页。复至庐山、会稽一带传教。安世高翻译了汉晋间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安般守意经》, “其所敷宣,专务禅观”, 《出三藏记集》卷6《阴持入经序》,中华书局,1995年,第248页。他所传授的禅法,很受欢迎。陈慧和康僧会均生活在吴越一带,对江南禅修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支娄迦谶弘扬传倡大乘禅法,门人支谦进一步发扬了乃师的传习法门,“追支谦之译,出《禅秘要经》四卷及《修行方便经》二卷,重明禅观,译《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为禅教增一要素。” [日]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页。
永嘉乱后,北地禅僧大量南渡,这在《高僧传·习禅篇》多有记载。
两晋南北朝时,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汉地对佛教开始了全方位的引进和吸纳,中土人士对禅法需求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之前,本地僧众因为“禅法未传,厝心无地”。 《高僧传》卷6《僧叡》,第244页。此后,各种禅经得到了翻译,如《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思惟略要法》《禅秘要法经》《达摩多罗禅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五门禅经要用法》《治禅病秘要经》等。此七部禅经,除了前四部是罗什在关中译出的以外,其他三部都是在江南翻译的。此一时期,中土形成了禅经翻译和禅法传授的三大系,即鸠摩罗什五门禅法系、佛陀跋陀罗禅系和以昙摩蜜多禅系。 圣凯:《晋宋时代的禅经译出和禅法传播》,《闽南佛学》第6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其中,佛陀跋陀罗(觉贤)和昙摩蜜多都属于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禅系,在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禅法流传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觉贤在长安为罗什所摈,和弟子慧观等人南下庐山,后又应邀至建康,住道场寺,最后又往荆襄一带弘法。在此期间,觉贤及其徒众先后翻译出禅经多部,广传禅法,道场寺亦被称为“禅师窟”。
觉贤的再传弟子玄畅,俗姓赵,河西金城人,少随玄高习禅。太武灭佛,玄畅南奔至建康。“(玄畅)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宋文帝深加叹重,请为太子师。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罽宾人昙摩蜜多特深禅法。于长沙寺造立禅阁。后于建康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等多部经典。蜜多常以禅道教授徒众,从学者不远千里,皆称之为“大禅师”。
西域人畺良耶舍,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到建康后住在钟山道林精舍,宋文帝对他的禅行“深加叹异”,沙门宝志也崇其禅法。后沙门僧含请他翻译了《药王药上观经》和《观无量寿经》。
沮渠京声,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幼禀五戒,锐意内典。少年时到于阗国衢摩帝大寺,向即佛大先(觉贤之师),谘问道义,向他学习了《禅要秘密治病经》。拓跋焘灭北凉,京声南奔于宋。孝建二年(455年)受请翻译了《治禅病秘要经》。
姚秦后期,罽宾禅师昙摩耶舍南游江陵,在江陵辛寺大弘禅法。觉贤和弟子及其他罽宾禅僧的东来并南下,为江南僧尼师事,改变了中国早期禅法的方向,并在江南地区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凤凰出版集团,2008年,第40~46页。公元4~6世纪罽宾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禅法以外,律藏的输入和翻译,各种论典的翻译也是在这一时期在罽宾高僧的主持参与下完成的。此外,汉地僧人西行求法到达最多的也是罽宾。
二、《比丘尼传》对比丘尼禅修活动的记载
从西晋末年净检在彭城建立第一个比丘尼教团以来,尼众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六朝时期,江南尼众在诵经、持戒等修持活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参见拙文《六朝时期建康比丘尼的修持活动》,《人海灯》2010年第1期。正如宝唱所言:“像法东流, 净检为首, 绵载数百, 硕德系兴。善妙、净穷苦行之节,法辩、僧果尽禅观之妙。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贞固, 妙相、法全之弘震旷远,。若此之流, 往往间出。” 王孺童:《比丘尼传校注》,《序》,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下文有关有比丘尼的引文,除特加说明外,均出自该书。
随着禅经的大量译出和北地禅僧的南下,南方僧尼禅修蔚为成风。南地比丘尼禅修实践,是同一时期南方尼众较之北方尼众修持实践的特出之处。 《比丘尼》传记载的尼众修禅,大多集中在江南和蜀地,江北等地的尼众修禅,则罕有言及,其他如墓志碑刻笔记等史料也鲜少对北方尼众禅修的记载。
尼僧学禅,东晋时明确见诸史料的只有康明感尼一人。但汉地第一位比丘尼净检的剃度师智山便是一位著名的禅师。智山来自素有禅修传统的罽宾,“宽和有禅思,雅习禅诵”。 《比丘尼传校注》卷1《净检》。尼传虽未明载净检等人是否跟随智山学习禅法,文末却说,智山西归后,净检等人听佛图澄“述其(智山)德业,皆追恨焉”,其中可能包含着未随其学禅的懊悔吧。
刘宋元嘉以后,尼僧教团中修禅者开始密集出现,部分尼众禅学修养相当高,得到了王公贵族的礼敬。当时,建康周边还出现了一批以修禅著名的尼众道场如禅林寺、东青园寺、闲居寺、禅基寺、顶山寺等。根据《比丘尼传》的记载,彼时江南比丘尼的禅修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江南尼众习禅的师承情况
由上表可知,《比丘尼传》(含正传和附见)中明确提到其修持活动中以禅修知名者32人。从所属寺院看,建福寺3人、东青园寺7人、法音寺3人、禅林寺3人、竹园寺2人、禅基寺2人、 闲居寺2人、集善寺2人,人数最多的是东青园寺。
从时间分布来看,活跃在东晋时期的只有1人,活跃在刘宋元嘉大明中的有13人,其余19人活跃在齐梁之间。这一比丘尼修禅的活跃时段,和大量罽宾禅师的东来和北方禅师南下的时段相吻合。
修禅讲究师承,正如僧叡所言:“人在山中修道,无师则道终不成”。 僧叡:《关中出禅经序》,《出三藏记集》,第342页。罗什所传禅法之所有受到慧观等人的批评,主要还是在于其师承不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一时期比丘尼禅修师承作一分析。
从师承来看,刘宋大明(457-464年)以前虽有比丘尼修禅,但她们禅修方面的师承基本都不清楚,明确师承渊源的有11人。活跃的时代,基本都在刘宋大明以后特别是齐梁之间最为集中,她们分别是广陵中寺光静尼(师事沙门法成),东青园寺昙寅尼(师事业首尼),建康景福寺法辩尼(师事畺良耶舍),竹园寺慧浚尼(师事沮渠京声),建康禅基寺僧盖尼(师事隐、审二禅师),东青园寺法全尼(师事隐、审二禅师),集善寺慧绪尼(师事玄畅禅师)、德盛尼(师事慧绪尼),禅林寺净秀尼(师事业首尼),闲居寺慧胜尼(师事净秀尼),闲居寺僧述尼(从净秀尼出家,后师事隐、审二禅师)等。除业首尼的师承不是很清楚外,沮渠京声从罽宾佛大先习禅,隐审二禅师和玄畅都是中土沙门,但其禅法传承却间接来自罽宾。僧盖尼、法全尼和僧述尼三人都是直接师承于隐、审二禅师。另一位法胜尼,尼传记载她从慧绪尼学五门禅,又从草堂寺思隐、灵根寺法颖“备修观行”。图示如下:
光静尼师事的沙门法成是刘宋时的著名禅僧。史载:
释法成,凉州人,十六出家,学通经律,隐居岩穴,习禅为务。元嘉中,……夏坐讲律事竟,辞反。因停广汉,复弘禅法。成常诵《宝积经》。于是自力诵之,始得半卷,气劣不堪,乃令人读之一遍,才竟,合掌而卒。 《高僧传》卷11《法成》,第417页。
传文虽未对法成禅法的师承作介绍,但他是凉州人。凉州系东西交通要道,印度、西域僧侣来华,中土高僧西去都要在凉州停留,可以推断,法成的禅法受罽宾一系影响应该比较大。
僧盖尼、法全尼和僧述尼都曾共同师事隐、审二禅师,这两个人的禅法师承是怎样的呢?根据《高僧传》等相关史籍,可以推断,隐、审二禅师应当是僧隐和僧审两位禅师。关于僧隐,《高僧传》卷十一“明律篇”记载:
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隐年八岁出家,……及受具戒,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高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止江陵琵琶寺,谘业于慧彻。彻名重当时,道扇方外。隐研访少时,备穷经律,禅慧之风被于荆楚。……后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皆税驾禅房,屈膝恭礼。
从传文上看,僧隐一方面精通十诵律,同时又是一位禅定功夫很高的禅师。他曾从玄高学习禅法,“学尽禅门,深解律要”。玄高的禅法来自于觉贤,从法系上看僧隐可以算得觉贤的再传弟子。
僧审,《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记载:
释僧审,姓王,太原祁人,……审少出家,止寿春石涧寺,诵法华、首楞严。常谓非禅不智,于是专志禅那。闻昙摩蜜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止于灵曜寺。精勤谘受,曲尽深奥。……灵鹫寺慧高从之受禅业,乃请审还寺,别立禅房。……王敬则入房觅审。正见入禅,因弹指而出,曰圣道人。……有僧谦、超志、法达、慧胜并业禅,亦各有异迹。
僧审年轻时候就意识到禅定的重要,“常谓非禅不智,于是专志禅那”,听说罽宾禅师昙摩蜜多来到了江南,立即前往受学,“精勤谘受,曲尽深奥”,得到了各方礼敬。
根据《比丘尼传》的记载,僧盖尼、法全和僧述尼都“博通经律”戒行清苦,饮食粗劣。僧盖尼“寒暑不变衣裳,四时无新饮食,但资一菜中饭而已”;法全尼“食但蔬菜,衣止蔽形”;僧述尼“节行清苦,法检不亏”,同时都以“禅观”为业。似乎可以认为,隐、审二禅师所传禅法特征非常接近。僧隐和僧审虽然具体求学老师不同,但其禅法都来源于罽宾。
慧绪尼在荆州从玄畅“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畅每称其宿习不浅”。慧绪尼和乃师玄畅一样,善知祸福,这大概属于“神通禅”的类型。 僧侣修禅而显神通是隋唐以前禅僧的普遍特征,所谓“禅用为显,属在神通”,见《高僧传》卷11《习禅篇·序》,第427页。慧绪后来又将禅法传授给了同寺的德盛尼,闲居寺慧胜尼也随慧绪尼学禅。复从草堂寺思隐、灵根寺法颖,“备修观行”。法颖(416-482年),《高僧传》将之列为律师,然其于禅法有精研,曾入建康多宝寺学禅,“常习定禅房”。法颖为敦煌人,13岁出家于凉州功夫寺,元嘉(424-453年)末南下至建康,可以推测的是法颖青壮年时代是在凉州度过,在此期间,他很可能跟随在凉州游化的罽宾禅师学习,和法成的经历应该比较相似。
沮渠京声曾在罽宾跟随佛大先学习禅法,他和觉贤一系一样,禅法来自罽宾。京声到建康后,应比丘尼慧浚之请翻译《禅要秘密治病经》。 《出三藏记集》卷14《沮渠安阳侯》,第551页。
元嘉之初,畺梁耶舍止建康道林寺,广传禅道。法辩尼向耶舍谘受禅观法门,“如法修行,通极精解”,一定多时,引起众人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刘宋时期另一位高僧求那跋摩,出身罽宾王族,也是以禅观知名,他“深达律品,妙入禅要”,在广州、始兴等地传法皆以禅定知名。史书虽未明确记载哪一位尼众曾跟随其修习禅法,但从影福寺尼慧果、凈音等曾多次向他请戒,他圆寂后,“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 《高僧传》卷3《求那跋摩》,第109页。等记载来看,建康尼众很难不受到他的禅法的影响。
四、念佛三昧与比丘尼的禅修实践
支娄迦谶——支谦一系是最早传入大乘禅法的僧人。这一系的僧人传习的禅经(法)将大乘般若理论和念佛三昧禅法相结合,以《般舟三昧经》为代表。此经讲述念西方净土和专念佛身相好两种修持方法,是早期大乘禅法的主要法门。 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24页。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云: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寻思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 《坐禅三昧经》,《大正藏》第15册,第271页下。
昙摩蜜多所传《五门禅经要用法》说:若心没者,教以念佛。 《五门禅经要用法》,《大正藏》第15册,第325页下。
这一法门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觉贤所传的禅法,虽然是以萨婆多部禅法为主,仍包含了大乘禅观思想,尤其是其所译《观佛三昧海经》将观佛法门充分发挥,从观佛相好到念七佛到十方无量诸佛;⑧ 释道昱:《禅观法门对南北朝佛教的影响》,《正观》2002年第2期。畺梁耶舍翻译《药王药上观经》和《观无量寿经》等两部经典,深入介绍观想念佛法门;沮渠京声又应玄畅之请译出《念佛三昧经》六卷。
《比丘尼传》收录了数位修习大乘三昧法门的尼众。如集善寺慧绪尼在江陵与另一位比丘尼“隐尼”在一起,“共习般舟”。僧述尼和法全尼都以三昧为修持重点。僧述尼“节行清苦,法检不亏,游行经律,靡不遍览,从隐、审二师谘受秘观, 遍三昧门……为禅学所宗”。法全尼“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大乘奥典皆能宣讲,三昧秘门并为师匠”。
修持念佛三昧禅法得生兜率或西方净土也是当时江南比丘尼禅定修习的一个重要表现。东晋十六国时期,弥勒信仰在中国佛教界有较大影响。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5~167页。往生兜率思想,在公元四、五世纪的罽宾非常盛行。 印顺:《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541~544页。觉贤在青年时代就已坐禅入定至兜率天参礼弥勒, 《高僧传》卷2《觉贤》,第70页。彼所译《观佛三昧海经》对念十方诸佛得见弥勒往生弥勒净土有详细的介绍。⑧到了道安-慧远时代,念佛禅法门进一步发展完善。道安通过修禅往生兜率净土,开启了念佛禅的滥觞。 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三联书店,2006年,第271页。慧远与同志百余人在庐山结莲社,共期西方,并建立了禅林。慧远所提倡的禅法,既有来自罽宾的萨婆多部禅法,也有如《般舟三昧经》所倡导的大乘禅法。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广弘明集》卷30,《大正藏》52册,第351页中。《般舟三昧经》中主导的念佛三昧修行方法,目的在于依靠佛的本愿和威神力,使修行者在禅定的状态中见到佛现于前,并能得到佛的指点。 这里念佛是定中念佛,伴以观想,和后世持名念佛主要是口诵而无观想不同,如明末智旭在其所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所言: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欠无余,最为直接。《大正藏》37册,第371页上。从支谦翻译《阿弥陀经》到慧远结白莲社共期西方再到畺良耶舍翻译《观无量寿经》,我们可以看到往生西方净土对广大僧尼的吸引力。
1往生兜率
根据《比丘尼传》的记载,宋元嘉年间(423-452年),出现了三位念佛愿往生兜率(西方)的比丘尼。
玄藻尼设观世音斋虔诚礼忏,经七日夜见金像三摩其身而病除,遂求出家,精勤诵法华经,长斋三十七年,愿生兜率,元嘉十六年(439年)出都,不测而终。
比丘尼光静,习禅勇猛精进,跟随她学习的人“常百许人”,她本人“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元嘉十九年(442年)临命终时“殊香异相,满虚空中”。
净秀尼七岁时“自然持斋”,又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19岁出家为建康青园寺业首尼弟子,“三业勤修,夙夜匪懈”,“外严法禁,内安禅默”,时有神人马先生预言:“此尼当生兜率”。净秀临终时:“自言我生兜率,言绝而卒”。
2往生西方净土
念佛入定往生西方,在江南尼众亦颇有影响。
慧绪尼与江陵某隐尼“相携行道,同居一夏,共习般舟,心形勤苦,昼夜不息”。
法盛尼,虽然晚年才出家学佛但仍然试图学习佛理,常愿生安养,并言“立身行道志在西方”,终于塔下礼佛,见如来垂虚而下“光明显烛,一寺咸见”,法盛向寺众解说光明之因,“言竟寻终”,年七十二。
法胜尼,少出家,住吴县南寺,“该通定慧,探索幽隐”,晚年于病中见“一佛坐莲花”,光明照其身,临命终时,令人为其“称佛”,“自亦称佛”容貌不改,焉忽而终。这里的“称佛”应该就是慧远所说的“念佛,她于病中见莲花坐佛,可能是愿生西方的瑞相感应。
五、结论
中国早期禅法在六朝时期经历了从道安时代“禅法颓废”,慧远时代“禅法无闻” 《出三藏记集》卷15《慧远》,第568页。到大江南北,四众广行禅法,禅风普被的局面。这一方面是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本土佛教对印度禅法的吸纳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以江南比丘尼为代表的中土比丘尼在修持上积极学习吸收、实践佛教界最新的理论和法门,展现了她们不落人后,精进不退的精神面貌。这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表现,也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在追求灵性解放方面的积极表现,在中国佛教史、中国妇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责任编辑:无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