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树连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课本即教材”的传统教学观,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它不仅包括教科书、挂图、生字卡片、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VCD、广播等“视听教材”和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还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用教材资源,善用阅读积累,巧用生活资源,精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利用文本训练“点”,落实说写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从阅读中学到表达方式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而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蕴含着许多可以对学生写话训练的“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点”,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让课文中的写话点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让课文中蕴含的每一个宝贵的写作点从眼前白白流走。
1.插图处描一描。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融入了大量的文本插图,几乎每篇文本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这些图画是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训练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一年级上册《g、k、h》一课有一幅图,展示的是公园里一个小男孩和妈妈在看一位小哥哥画荷花。图中配有所学的字词——“荷花、画画、哥哥、弟弟”,我就及时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图画、有序说图意,进行说话练习: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这样的口语训练既简单,又能扎实训练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图能力。
2.标点处补一补。小学语文课本中多处运用了省略号,同样的符号但蕴涵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省略号这一习作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进行阅读补充,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时,写到:“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火热的劳动中……”要求学生不妨想象一下,明天的劳动又会怎样的火热呢?
3.精彩处仿一仿。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中的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小学生作文正是处于模仿阶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现读写结合,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时,如写到“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 ‘知了。作者先出示中心句:“八月,天多热。”然后分别写了三种动物的样子。像这样优美的语句,总分的构段方式,是仿写的极佳材料。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文本特点,在学生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仿写练习,围绕“十二月,天多冷”写一段话。提示学生想象各种动物的样子。像这样的仿写片段练习,日积月累,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根来,学生的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
4.结尾处编一编。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如《中彩那天》,写到了我们全家人看到了库伯先生派人开走了汽车,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博览群书,落实读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是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人人晓得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扩大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1.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每星期从学校图书室借书,定期更新,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这样每位学生的课外书就从几本变成了几十本、几百本......使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积累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2.培养学生课外摘抄的习惯。学生每人设置一本“课外摘抄”本,阅读时,将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及时摘抄,同时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3.重视阅读交流。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积累的优美词句或阅读感受,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展评活动(如手抄报等),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积累语言。
俗话说:“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是呀,只有日积月累的大量阅读,学生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写作时也就易如反掌。
三、关注生活,落实表情达意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是呀,生活是一本“无字教材”。因此,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时就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学会关注天下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为了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我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他们知道了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活动是习作的源泉,我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经常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电视中主题节目:如“生死一瞬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围绕一年四季的众多节日、纪念日布置学生开展活动:如“儿童节”在学校举行庆“六一”的活动、“植树节”要求学生人人至少种植一种花草等,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积累习作素材。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习作主题。
四、依托网络,落实读写训练
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和博大的资源以及充分的共享性,为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各级的作文园地,如优秀作文栏目、习作档案等;利用网络平台,即时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写作教学课件,再现学生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为学生搜集写作素材,自主建构习作素材提供帮助。
总之,教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如果能够关注教材,做个有心人,注重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事实验证,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