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不论学生的基础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如不及时引导,一些学生就会丧失学习信心,认为“一次赶不上趟,以后就次次都不行。”据此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今后也就考不上大学,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对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益匪浅。
一、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痛苦是自卑感。一般来说成绩差的学生,他们过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利因素,总觉得自己很笨,有很强的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适时地告诉他们“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数学课堂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注意查漏补缺,并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重视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向他们提出一些估计他们能够解答出来的问题,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机会,即使简单的问题答不出来,也不轻易责备,而是耐心引导,设置解答“台阶”,把他们的思路引上正确的答题轨道。在学生的解答过程中,哪怕只有一步或两步正确,也要及时加以肯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我还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与他们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学习过程中,尽量帮助他们找出在知识的掌握或解题技巧的运用方面的点滴进步,以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进取。我总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是对人的教育,那种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养成的数学教育,甚至以损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代价的数学教育,绝对不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反过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本身的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即使是那些公认的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是每门功课都一无是处。我发现多数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语文成绩却不错,我就对他们比方说:代数也是一种语言,数字和字母就是这种语言的“字母”,表达式就是这种语言的“词”,关系式(如等式、不等式)就是这种语言的“句子”,既然是语言,就会有相应原语法,代数的语法就是各种符号演算的法则和规定等,只有学习、熟悉、掌握代数这种语言的语法才能利用代数这种语言进行推理、计算、交流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比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来理解数学上概念、定理、法则,使他们逐步接受数学、掌握数学。我认为,老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优势,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困难和遭受挫折,也需要给予帮助和鼓励。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位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贯很好,但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成绩却下降很多,我坐下来和他认真地进行试卷分析,充分肯定他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他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地方不应失分等,使该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更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本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流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坚持“低起点,严要求”,既对差生基础知识训练,又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不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解、表达方式、问题求解思路等的过分统一与最佳,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教学中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充分运用数与形的密切结合,努力使学生克服抽象概念带来的枯燥感,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只要老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和具体点拨,就一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和县古鄯中学8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