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手风琴音乐文化解读

2014-04-29 00:43赵珊珊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手风琴抗战时期

赵珊珊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开始走向抗战的年代,在抗战中人们不仅需要在前线的较量,也需要在抗战的后方协调指挥、运送物资、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在这个特殊的战争年代生成了许多自发性、号召性的抗日革命战歌,同时涌现出来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汹涌澎湃的音乐大潮。手风琴顺应抗战时期趋势,在歌曲教唱、协调指挥、伴奏功能、革命根据地区的自娱自乐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手风琴在抗战大后方的功用做一音乐文化层面上的解读。

关键词:抗战时期 手风琴 音乐文化

手风琴是借鉴中国笙簧发音原理而形成的活簧类西方乐器,普遍使用于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亚洲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國家。19世纪50年代,俄罗斯建造了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俄语称баян(巴扬)。随后在法国巴黎创建了键盘式手风琴,这种手风琴构造与键钮式巴扬完全一样,只是将右手部分换为钢琴键盘样式而已。

抗战时期手风琴成为抗战运动中的音乐武器,在抗战的大后方,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英勇抗战。建国之后,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歌曲的演唱用手风琴伴奏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手风琴常用于军队、工厂的“工宣队”为革命歌曲伴奏。通过尝试为时代歌曲伴奏,对样板戏①改编移植这两种途径,在对艺术种种限制的夹缝中,不断的发展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乐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的各项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在国家的扶植下,中央和地方的手风琴学会纷纷成立,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手风琴专业相继恢复开设。在与国际手风琴界恢复交流之后,中国手风琴的专业理论构架和教学演奏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而在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电子音乐技术迅速发展,电子音乐伴奏逐步取代了手风琴伴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条件接触到了钢琴、小提琴等较为昂贵的乐器,手风琴热潮逐步衰落成为冷门乐器。

目前,学术界对抗战大后方的研究滞后,对抗战大后方西南地区音乐的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本文的研究,对抗战时期西南地区音乐领域研究填补空缺具有现实意义。

一、手风琴的音乐功能

20世纪40年代前后,因为救国的需要,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工商等各领域的人们走上了抗日战争前线和抗战后方。因为要宣扬抗战激情和革命斗志,手风琴自然而然的成为重要革命武器,手风琴演奏者在抗战时期主要充当教唱歌曲、协调指挥、歌曲伴奏、自娱自乐等角色。

(一)教唱歌曲

在抗战时期,战士们不仅需要真枪实弹的在前线与敌人战斗,更需要抗战后方的协调指挥,鼓舞士气。歌咏成为激发革命斗志,振奋革命情绪的精神力量。很多人们由于自身音乐素养不高,需要边教边唱,这就体现了手风琴在群众中的作用。演奏者在带领着群众随着旋律一句一句的教唱,在音高、音准方面协调大家统一。手风琴由右手的键盘、风箱、左手贝斯组成。手风琴右手键盘与钢琴相近,可以弹奏单音旋律,也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还可以像左手一样弹奏和弦。左手贝斯部分可以给乐曲固定的节奏、节拍,同时也可以给右手旋律编配和声。手风琴风箱可以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将一个音的力度由强渐弱或由弱渐强,增强歌曲音乐的感染力。手风琴这三部分功能给群众歌曲带来不同的色彩。在革命根据地,手风琴因为方便移动,无论是屋内还是屋外,随着不同环境的变化,手风琴演奏者即可以站着拉奏,又可以坐着拉奏。这突出了手风琴作为和声性乐器优于其它单旋律乐器,而且也比钢琴方便携带,在革命根据地便于随时组织群众歌曲教唱。

(二)协调指挥

手风琴一般在为群众歌曲伴奏时引领前奏,为大家统一固定速度、节奏、拍子、音高,演奏者起到指挥官的作用,也可以提示演唱者应该用激昂或者抒情等合适的情绪演唱。手风琴的风箱随着音乐的呼吸拉开、关闭,跟群众的歌声交相辉映起着协调指挥的作用。演奏者也可以通过边拉手风琴边讲出群众歌曲唱法,以及在演唱时及时指出出现的错误,并可由演奏者边拉奏手风琴边演唱示范等。手风琴的独特演奏技法构成了抗战时期群众歌唱的协调指挥。

(三)歌曲伴奏

手风琴在革命时期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自身的长处,被誉为“背在肩膀上的乐队”。很快手风琴就作为伴奏救亡歌曲的乐器出现在各种宣传抗日救亡的演出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涌现出赋予艺术性和群众性的革命歌曲和合唱,如《黄河大合唱》②、《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等等。《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里面其中的第七个乐章,在抗战时期《保卫黄河》不同于现在所听到的管弦乐和钢琴协奏曲的版本,当时主要是由键盘手风琴伴奏的。手风琴的实用性在革命根据地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卫黄河》主题曲调的多次出现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巧妙的隐喻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手风琴在伴奏中巧妙的加入跳音,突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决心,助长了革命的气焰,使整个曲调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愤。强劲有力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再加上手风琴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以及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情感,形象的刻画了游击健儿神出鬼没,打击侵略者,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面,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

(四)自娱自乐

在革命根据地,人们生活很艰苦,英勇奋战的人民来自各不相同的地方,战士们战场上英勇杀敌,战后心里不免也会想起家乡的亲人,他们常常拉着手风琴唱起家乡的民歌。有的人们也会自娱自乐,由演奏者拉着手风琴,大家一起跳着舞唱着歌,演奏者可以跟随着大家一起一边跳着舞一边拉着琴一边唱着歌,给革命根据地的战士带来了欢乐,缓解了战士们的疲劳,同时又鼓舞着对抗战革命的热情。在抗战期间有许多运用民间曲调改编的歌曲,如《东方红》(李有源、公木填词,李涣之曲)、《解放区的天》(刘西林词,陈志昂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西民歌词,李焕之曲)等;还有创作作品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词,安波曲)和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词,马可、张鲁曲)等。这些音乐作品在手风琴演奏下,革命根据地在战争之余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二、结语

手风琴音乐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写下的一个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手风琴在抗战时期展现了它极强的教唱功能、协调指挥功能、伴奏功能、自娱自乐功能,成为中国抗战时期音乐的枪杆。许多手风琴音乐伴奏者,业余爱好者,而从此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为后来手风琴成为独立的音乐专业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抗战时期音乐文化解读,项目编号:CX2014SP221。

参考文献:

[1]歌曲编辑部编.七月的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上海市总工会宣传部等编.振兴中华青年歌曲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4]李滨荪,胡婉玲,李方元.抗日战争时期音乐资料汇集——重庆《新华日报》专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陈世松,贾大泉.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注释:

①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指1967至1976年间,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②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手风琴抗战时期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