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建
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改革经历了“中国化探索—教育革命—引进与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教学建模”阶段。小学自然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为:以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追求教学生活化,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追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色。
关键词:小学自然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改革;60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20-04
小学科学课程曾一度被称为“自然”,2001年开始更名为“科学”。这一名称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包含其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建国60多年来,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改革经历了系列变化。
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历程
1.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探索中国化道路
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建设的方向要以苏联的教育建设经验为榜样。《人民教育》发刊词指出,学习苏联经验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新科学……尤其是教育科学;学习他们研究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教育方法,这样来帮助我们摆脱资产阶级教育学说,资产阶级科学思想对我们的影响”[1]。苏联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苏联教育专家来华讲学,介绍苏联教育教学的理论与经验,各地组织教师前往苏联一些学校学习、参观,苏联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思想、方法对我国自然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吸收老解放区小学教育的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结合生产、生活与军事的需要编选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的经验,以指导自然教学工作。此外,改造旧教育中自然教学的经验也成为中国化道路探索的重要部分。
2.“文革”期间开展“教育革命”
“文革”期间,小学自然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大胆改革,如开展工农兵、教师、学生“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和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的教学形式,颇具探索意义。但片面强调政治与生产劳动,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3.1980年代初,科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1980年代初,西方科学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达本女士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广泛传播,推动了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与实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也曾对我国自然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国外新的科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传播,关于小学自然教学方法的专门探讨逐渐增多,一些小学自然课教师与教学理论工作者大胆革新,引进或尝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研究开始从经验总结走向理性自觉,教学实验起步,小学自然教学开始转型。
4.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开展教学实验
为了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学者、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小学自然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方法有四字教学、三段教学、五段教学、七环节教学、三联系教学等。
5.2001年以来,教学模式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十分活跃,除了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人们还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尽管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但新观念、新实践已初现端倪,小学科学教学显示出勃勃生机。
在6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小学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活动亦备受关注,成果累累。
二、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小学科学(自然)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演示、实验、讲授、谈话、讨论、阅读、练习等方法,60多年来,影响较大的方法有:
(1)实习作业法。1956年,《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小学自然课教学的实习作业法的八种形式:课堂观察、参观、记载自然历、自然角作业、教学实验园地作业、实验演示和儿童的独立实验作业、采集和制作简单的动植矿物标本、实际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家庭的一些轻便的生产劳动,对当时的小学自然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现场教学。“文革”期间的工农兵、教师、学生“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颇有特色。
(3)教学方法改革。1980年代初,兰达本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被引入我国,推动了小学自然教学实验与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从经验走向自觉。如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在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有学者称为“引导—探索”教学法[2]),在该教学法的指导下,涌现了像路培琦的“植物的果实”、李子平的“搭纸桥”、章鼎儿的“碘酒和淀粉”等优秀自然课例。一些小学自然课教师与教学理论工作者大胆革新,尝试开展小学自然教学实验与改革。如江苏吴县东山实验小学教师张洪鸣的“四动”(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中央教科所总结的“看、做、读、想、议、讲、用”七字教学法,此外,还有“看、想、做、说”四字教学,等等。
(4)八课型教学。1982年人教版教材提出八种课型,一些自然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自然课的类型与教学结构,如自然观察课、自然实验课、科学考察课、逻辑推理课、技能训练课、科学讨论课、“解暗箱”课、创造思维课,优化了自然教学实践。1990年代,人们对这些课型结构进行了较多探索,小学自然课型与结构得到深化,自然课教学实践日益丰富。[3]
2.教学模式的改革
199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人们探索出一些小学自然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由“兴趣开头、能力培养、反馈训练”构成的三段教学,由“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小组争论—质疑问难—结论运用”组成的五段教学,此外还有七环节教学、三联系教学等。2001年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主要有:(1)主题活动教学。其教学环节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交流。(2)问题探究教学,其教学结构为:情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探究实践—表达交流—进行评价。(3)任务驱动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定任务,拟定方案—解决问题,及时评价。(4)思维导图教学,其基本过程为:制作思维导图—引入主题—小组合作—展示成果。其中,制作思维导图包括:主题放在中央,次概念放在支干上,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词,使用符号、图画或色彩,让导图更丰富。(5)网络环境教学,即通过互联网,学生可搜集各种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式、个性化学习。此外,人们还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创造性教学、图例教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丰富了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这些教学模式将小学科学教学推向综合化、高层次,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视野,提升了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水平。
4.教学评价的发展
1950~1960年代初,小学自然教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1949~1966年的自然科的成绩考查,不仅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要检查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一些教师在进行自然课学业成绩考查时,把平时考查与期末测验结合起来。平时考查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家庭作业、平时测验等方法。期末测验常采取填充、问答、填图、填表等方式。
“文革”期间的小学自然教学评价,基本取消传统的考试,改用提问、观察、实践等方法,更加关注知识的运用。
1980~199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评价改革多种多样。一些学校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笔试结合,平时考查的主要项目有观察记录、统计、研究报告、小制作、操作实验等。期末笔试注重考查知识与考查能力相结合。有的小学采取综合性书面练习、口头答辩和实验制作三结合的做法。这些改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促进了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
2001年《科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及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的发展功能。在新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追求评价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探究活动评价与知识学习评价、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档案袋评价备受关注,学习档案包括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这些评价方式丰富了科学教学评价活动,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未来展望
综观60多年小学科学(自然)教学,可以窥见如下趋势:
1.以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60多年的小学科学(自然)教学改革经历了从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到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历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解决日常问题的决策等,它体现为公众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更具概括力与统摄力,它特别强调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克服以往自然教学存在的知识本位倾向。可以说,科学素养的养成是未来科学教学改革关注的基本目标。
2.追求教学生活化,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未来世界教学改革的方向。重视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是我国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的传统。共和国成立之初,自然课本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介绍自然知识,1950年代学习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经验,十分重视自然教学过程中的生产技术、劳动技术教育。“文革”期间,特别重视工农业生产知识的教学,1980年代以后,强化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新世纪初特别关注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教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回归生活世界。科学教学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探究活动以及课外作业等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感受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一追求将成为未来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3.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中心环节。未来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评价,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科学、探究自然活动。同时,拓展教学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中、社会中探究、合作、体验,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实践者、探索者。
4.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与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外,近年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和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交互式、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搜集多种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丰富科学学习过程。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展示着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教学将焕发无穷活力。
5.追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色
小学科学(自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小学其他课程教学,也有别于中学科学教学,除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差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60多年来的小学科学(自然)教学不断探索自身的教学特点。讲解阅读法、实习作业法、自然课的类型与结构等探索颇具特色,丰富了小学科学(自然)的实践,加快了自然课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深入,人们将更加关注小学科学教学的规律,创造更多的具有科学性质与特点的教学方式、形式与模式,小学科学教学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发刊词[J].人民教育,1950(1).
[2]谢铁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J].小学自然教学,2002(10).
[3]潘季顺.小学自然课教学结构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2(5).
[4]范荣欣.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