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2014-04-29 23:03刘丹刘咏莲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趋势发展

刘丹 刘咏莲

【摘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受到了许多学科的影响,时至今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文章旨在总结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变更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趋势。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比较音乐学学科到民族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第二个部分是介绍了民族音乐学学科在国内的兴起及发展,第三部分通过对前文的总结表明了笔者对民族音乐学发展趋势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发展;趋势

前言

“民族音乐学”在形成之初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最早的学术名称是“比较音乐学”,后经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名称被广泛接纳和采用。这门学科在中国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通过回顾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史,总结归纳其中的经验,为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发展寻求一条光明的道路。

一、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

在“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被广泛接纳和采用之前,这门学科曾被命名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学科的产生在欧洲的发展与科技的改革变新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8世纪初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发展到了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习惯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众多学者开始接触大量的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当时的研究受到了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是按照自然界的进化规律由低级向高级而发展的。欧洲的音乐学家、历史学家在面对这些前所未闻、完全不同于欧洲音乐的特殊音乐文化时,带着猎奇的心理和攫取文化资料的目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摆脱“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文化偏见,可以说当时有一部分关于非欧音乐文化的观点是主观、片面的。

1885年,德国音乐学家阿德勒在其拟定的音乐学研究提纲《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和目标》中首次提出全新的分类方法——阿德勒体系。阿德勒体系的出现是近代音乐学学科体系的真正开端,标志着音乐学学科的正式成立。受比较解剖学中比较方法的启示,阿德勒用比较的方法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比较音乐学,这是当时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音乐学思想。同年,英国语言学家埃利斯出版《论诸民族的音阶》中,埃利斯以物理学中声学原理的“百分法”为基础,使用测音分的方法,测定了平均律半音音程,首创了音程的计量体系——音分标记法。此书的出现推翻了文化进化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使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被放在同一个水平,“比较音乐学”这一学科名称也随着这本著作的出版而正式确立。

之后,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创建人之一施图普夫以进化论思想为立场,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音乐现象。1909年在《音乐的起源》中试图搜集所有文化音乐的音像资料,从音响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感官对这些音像资料感受的异同性。“柏林学派”的萨克斯,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乐器学方面。1943年发表的《东西方古代世界的起源》中论述了东方高级文化音乐和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音乐。以此证明世界上所有的音乐文化都要经历相同的进化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他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对今后研究非欧音乐的音乐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至本世纪初,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在1950年出版了《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研究,它的问题、方法及其代表性特点》中论述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在这本书中孔斯特首次提到了“民族音乐学”一词,并且提出用这一词替代“比较音乐学”。之后,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大多数音乐家的认可,于是,至今我们一直用着“民族音乐学”这一称谓。

此外,美国的一些学者希望把二战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些音乐学术团体重新聚合起来,于是梅利亚姆、麦克阿勒斯特、西格等人发起组织的民族音乐学学会(SEM)于1955年在美国的费城成立,这标志着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中国对于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兴起的,当时这门学科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王光祈是第一个提出“比较音乐学”这个概念的,并且他也研究出了一些成果来指导人们去学习这一学科。

四十年代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1939年的三月,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发起的“民歌研究会”,由吕骥任职会长,这是国内音乐学界最早建立的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研讨会。到了五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这时中国音乐学界明确的提出“比较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是各国音乐学家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一门学科。”公认了这门学科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地位。

三、“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未来之路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某些特殊时期出现停滞甚至是后退的状态。原因在于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以来,虽结合了本土的音乐的特点,但是从它的整体看来还是由西方的比较音乐向着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经过了数十年的摸索,中国的当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都是有所触及的。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民族音乐学从学科理论至研究方法等许多方面尚且薄弱。通过回顾这门学科的兴起、变更、发展、融合,我们应该从“学说话”到“做自己”。一方面继续对国外的民族音乐学著作进行翻译、解析、吸收、借鉴,将其合理地运用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当中,另一方面,在借鉴他人理论的基础上,要开始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构建适合我国音乐文化的“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学”。所以,寻求“自我”才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当下的根本任务,我们应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胸襟,充分吸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跨边界广泛交流,推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寻求一条适合民族音乐学在国内发展的光明之路。

作者简介:刘丹(1987-),女,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刘咏莲(1972-),女,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趋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趋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初秋唇妆趋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作为民俗的音乐文化研究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