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韵致对当代民族歌剧的影响分析

2014-04-29 23:03李军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中国戏曲

【摘要】戏曲艺术属于综合艺术,这与歌剧的属性是相同的。戏曲完善成熟的艺术体系,是歌剧发展的文化平台,戏曲的艺术韵致更是为歌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戏曲形式为歌剧所借鉴的东西是极其丰富的,其对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民族歌剧走向民族化的道路上,戏曲艺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戏曲艺术与歌剧融合与发展是当前歌剧艺术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文章探讨了戏曲艺术与当代民族歌剧融合的现状,并对戏曲艺术韵致对当代民族歌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引领当代民族歌剧走向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唱腔;民族歌剧;艺术韵致

一、戏曲艺术与当代民族歌剧的融合

我国歌剧形成于20世纪早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掀起了发展的高潮,并于50年代后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原则和风格,而中国民族歌剧的特征也逐渐成形。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鲜明的流派风格引领中国民族歌剧走向发展的新阶段。自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之日,其与戏曲的关系就十分紧密,随着中国新歌剧时代的到来,戏曲的艺术韵致更是深深地融入了当代民族歌剧中。

很多当代歌剧作品都借助戏曲的民族音调,表达剧中各类人物鲜明的特征。在戏曲中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戏剧特点的指引下,我国歌剧艺术家创作了很多接近话剧结构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中说唱与读白交替进行,引领了中国歌剧新的潮流。同时,还有一部分歌剧吸收了地方戏的精华,歌剧中融入了戏曲载歌载舞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柯山红日》等,赋予了歌剧新的歌舞形式。由此可知,戏曲艺术与当代民族歌剧的融合伴随着中国歌剧创生与发展,带给了中国民族歌剧辉煌与繁荣。

二、民族歌剧借鉴和学习戏曲艺术韵致的体现

(一)东方美学在歌剧中的体现

戏曲承载了我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戏曲艺术体系。中国戏曲逐渐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国戏曲奠定了深厚根基,这正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和体系建设所急需的。京剧是我国戏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其吸收了戏曲艺术深厚的文化,

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与情感宣泄方式,让人叹为观止。京剧艺术可以说是东方美的集中体现,从戏曲中可窥见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是中国艺术之集大成者。京剧舞台、唱腔、身段等都值得民族歌剧艺术借鉴。当代民族歌剧中,将京剧艺术的美融于其中,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使歌剧本身让观众领略到更多的美好。京剧艺术本身体现的民族文化核心思想正是温厚的中华儒家文化,其赋予歌剧中温润的气质,这与当代民族艺术的发展环境是相契合的,对民族歌剧的发展极为有利。

(二)戏曲艺术特征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以“仁爱”为主,于是造就了中国戏曲“善与美”的思想理念。在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美矣,尽善也”的美善统一,其逐渐形成了当代歌剧的思想基础。歌剧是基于民族文化形成的艺术体系,其本身浸润在戏曲文化中,也体现出善美合一的特点。“善与美”的思想本身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相符的,而歌剧将其吸收其中,可极大地推进歌剧的发展。

我国多数种类的戏曲体现着中华民族德育观的内容,其中以京剧最为显著。京剧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民族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歌剧同样继承了这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借鉴了京剧的艺术题材,将其改变成为歌剧,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传统戏曲曲目被改编成为民族歌剧,在歌剧舞台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正确的德育观,成为正能量的传播平台。这类歌剧作品主要以惩恶扬善的故事题材为主,如《铡美案》《苏武牧羊》《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其中都不自觉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朴素而善良的情感。

(三)戏曲表现形式在民族歌剧的应用

我国新歌剧中,采用了戏曲的分场方法,赋予歌剧独特的艺术韵致。采用戏曲的场景变换形式,可为歌剧营造不同场景鲜明的氛围。例如中国戏曲唱、白兼顾的手法就用于很多歌剧中,而这种独特的歌剧形式正式源于戏曲中的“三分唱,七分说”。众所周知,戏曲中的“说”具有重要作用,说不仅可以丰富歌剧的表现形式,也使人物的内心刻画更加细腻,弥补了歌剧原本表达受限的不足。表演者在声乐发声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物对白,加之表演者的发挥创造,更添加了歌剧的民族风味。戏曲演员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十分深刻,通过细致动作,眼神、表情能使观众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微妙动作还可描写客观物象,这正是歌剧值得借鉴的。

以《白毛女》为例,其中采用戏曲的唱腔成分,而其音乐素材选取于地方戏,主要为河北梆子剧种,使歌剧舞台的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格。说、唱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人物内心的塑造,其中一段《恨似高山愁似海》,喜儿表演者从眼神、表情、动作、声乐、读白等多个方面,塑造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让观众与喜儿同喜、同悲、同怒、同恨。在该歌剧中,大量运用了边说边唱、紧拉慢唱等戏曲演唱形式于这段咏叹调中,借鉴了京剧的身段和念白韵律,实现优美和自然完美衔接。

三、结束语

我国戏曲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国民族歌剧从中汲取养分,并繁荣发展。当代民族歌剧领域,我们能看到戏曲艺术留下的深远影响;在歌剧表演中,能感受到戏曲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感,戏曲艺术与歌剧文化同源的和谐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民族歌剧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戏曲艺术,极大地促进了两者艺术领域发展。戏曲赋予了中国民族歌剧民族特色,而歌剧也使戏曲更加生活化,便于大众解读中国民族文化,从而推进中国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舞台。为此,广大歌剧艺术家要积极探索戏曲艺术韵致,为丰富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及表演体系提供丰富的素材,引领民族歌剧逐渐升华。

参考文献

[1]陈芳.刍议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3).

[2]李小妹.论戏曲演唱对当代民族唱法的影响[D].武汉音乐学院,2012.

作者简介:李军(1975-),女,湖北松滋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中国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中国戏曲中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