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柏 李永芳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高中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多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2.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几年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后面的“质点”、“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再如“电场”、“磁场”等物质的教学。更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当时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记。
3.能力要求高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加之高考的选拔功能,要求学生重点具备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二、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分析
1.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家长、亲人对学生期望很高,这一殷切希望未能从课程、学生实际出发,却变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成为心理发展的阻力。第二,是物理课本身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教师若不及时变换教学方式,不研究学情,而一味的讲,一味的练,一味的考试,那么有趣的课程也使学生的兴趣会慢慢变淡;第三,是青少年的心理可塑性极强。因空间想象不到位,因数学推理、计算不熟练,或因其他原因,而他们都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与失意。诸如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物理课学习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活动进程、活动效率与效果。对此我们就要研究,寻找良好的对策。
2.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
(1)思维具有片面性,用错误的生活经验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高中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和初中的物理课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是我们建立物理概念的基础,有些生活经验是错误的。而错误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导致他们的思维障碍。如: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会使学生产生滑动摩擦力和运动方向始终相反的错误结论。 (2)思维的定势,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受到某种外来信号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学生极易按照习惯的思考方法处理问题,往往会使人陷入思维功能僵化,处理问题绝对模式化的困境。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尤为突出。在高中讲了功的表达式W=FScosθ后若问“一个人用大小为F的水平力推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周走完一周后,推力做了多少功?许多学生马上回答做功为零。因为沿圆周一周位移为零。再联系W=Fscosθ所以做功必为零,忽视了F是变力这一重要因素。
三、能力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新课程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都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提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怎样去学。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应是物理课教学的第一目标。物理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纵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在备课、上课各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物理思维品质,及时排除他们存在的各种困难,物理教学就会越来越生动,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喜欢学物理,以至更会学物理。
(作者单位:1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733000
2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