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4-04-29 19:59刘佳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高中语文主体

刘佳佳

摘要:语文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教学过程的简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关键字:阅读教学;新课标;语文;主体;思考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语文到底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就是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因而语言文字教学,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肩负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而阅读教学呢?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艺术性,其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而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从这点来看,阅读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本应是一举两得,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削弱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带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作文时学生提笔无话可写,或者有的写了、说了,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过程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序化。这种程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就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了美感和心灵的愉悦。结果为敷衍了事,学生们往往依样画葫芦,而放弃了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就被抹杀,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了死寂的海,只有老师的答案能激起死水中的微澜。这种局面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学鉴赏的乐趣,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学生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原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上面的困境,迎来阅读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整个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凭借,但老师仍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即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感受,体验和理解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独特感悟。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阅读是课内外语文学习的主渠道,阅读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重要认识活动。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疑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刘维芝《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学文摘杂志2011第9期

[3]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第10期

[4]王巍《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科学时代2011第1期

[5]石永文《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之浅见》考试周刊2011年第11期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中学5641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高中语文主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