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友,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商界的成功后转攻艺术界。现为北京798偏锋新艺术空间掌门人,关注新水墨板块,专注于年轻画家成长。
由爱而苛刻,这是王新友在谈及新水墨板块时,给《艺术品鉴》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作为画廊商和策展人,王新友对于左手托着的资本,以及右手握住的画家都很了解,在他看来,一个版块得遇天时、地利、人和而火爆,并不是件容易事,要维持住现在市场、资本甚至媒介对新水墨的关注热度,这个版块没有学术支撑是不行的。
“如果仅仅是资本逐利,而学术梳理得不够,这个版块前景也不容乐观,在3-5年内就有可能被消费掉。本着对这个版块负责的态度,我认为需要一些批评的声音……”王新友这样说。
市场火爆,能代表板块成熟吗?
记者: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买家不再去片面追求前期市场上已经炒过几轮、或者明知是假货还要追买的东西,当代水墨成为了市场新宠。在资本的促动下,当代水墨是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板块了?
王新友: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往的投资渠道大多是股市、楼市,前段时间我看胡润百富榜,榜上有名的人当中,有30%财富积累靠股市、楼市。而在中国富有阶层中,有15%是职业炒作股市楼市的人。但我们也知道,在政策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股市并不景气,楼市有着极严格的限购措施,资金势必要寻找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就很可能会涌向艺术市场。
在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书画市场上,古代作品真伪难辨,近现代作品价格颇高,油画市场还未走出低迷,资金很自然地就流向了买家看得懂、真伪容易辨别、价格相对趋于低位的当代水墨上来。
这是这一板块热起来的原因,但我并不认为当代水墨板块由此就可以被视为发展成熟了。需要看到,在这个版块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画家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前进起到推动作用,丰富了艺术语言,扩大了格局。此时此刻,我倒认为要警惕新水墨板块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大家要把新水墨的概念定义清楚。新水墨究竟新在哪里?现在有些人强调的新,其实一点都不新。比如你可以去大规模研究古今绘画历史,最后会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在模仿宋画、陈洪绶(陈老莲)、八大山人和傅抱石等,这说明当前画家队伍中,一些人不仅创新能力不够,学习能力也不强,只学到了皮毛,功力差得还很远。
第二,画家为了让人一看就懂,画了“小清新”和“小情趣”,但一看就懂的,能是真正的艺术吗?如果画花像花,画水像水,仅仅是朦胧了一点,大家不如去买摄影作品,为什么要来买艺术品?
第三,想成为艺术大家是很难的,从基本功到理论支撑,再到摹古之后的飞跃创新,要走过无数大浪淘沙的艰辛岁月。但如今,只要赶上资金需要出口的好时候,中央美院刚毕业的学生一平尺都要到了5000元到8000元,而很多80年代获得过全国美展金奖的老艺术家们,一幅作品才卖到1万元。
基于这几点,我并不看好当下所谓新水墨这一板块的市场,或者说,这一板块的学术梳理还远远不够。
市场眼中的“新”不是小清新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水墨的“新”字?
王新友:我认为,真正的新,表现在作品的实验性、探索性和更具个人面貌。要符合这一特征,还要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以郎绍君、水天中、皮道坚等人为代表的多位老先生所选择的策展与批评方向,依旧值得现在的人们深入研究。在当时,他们推出了实验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新文人画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寻着前人的足迹,难辟新径。画一个杯子、一双鞋、一朵花、一匹马,把它们放在一个晕染的环境中去,烘托出一种所谓的气氛,这就是当代的水墨吗?
记者:怎样的作品会让人眼前一亮?
王新友: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当代画家,比如徐华翎,她虚化了工笔画中线的概念,使得新水墨向前前进了一步,这是画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还有个年轻人叫满涛,我也很欣赏。他同样在绘画语言和艺术本体上有突破。此外,贾平西,韩书力,王乃壮、梁铨、曲磊磊、谷文达,王川,田黎明,晁海(西安),李津、武艺、魏青吉、聂鸥、王迎春、王孟奇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水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语言和表达内容上寻求突破,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形式感和标新立异。
当然,“反面教材”也有。有一部分人是在盲目创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受材料(宣纸、笔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人因为视野更开阔,更愿意借助新的一些元素,进行简单的抄袭和借用。
资本更爱听“批评的声音”
记者:资本的逐利性有时很可怕。
王新友:资本的逐利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资本的正确选择,二是艺术家的学术支撑。如果仅仅是资本逐利,而学术梳理得不够,这个版块前景也不容乐观,在3-5年内就有可能被消费掉。本着对这个版块负责的态度,我认为需要一些批评的声音。在此也呼吁有更多的批评家、策展人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期待有很好的画廊与美术馆展览出现,资本也需要专家团队的帮助。
记者:我们关注到,在多个拍卖季上,拍卖公司也在推广当代水墨板块。另一方面,很多画廊在致力于此项事业。两者的区别在哪?
王新友:在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少拥有财政拨款的美术馆,却做着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事,展览既不专业,也对艺术没有多大推动作用。而画廊则用个体的真金白银来支撑着美术创新,但由于资金问题、视野问题,导致其难免存在片面性。拍卖公司本身就是商业机构,推动当代水墨也没有问题。但从这个话题可以延伸到另一个问题上,就是国立美术馆没做的事情,让别人做了,会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
比如去年12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做了一场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但是,别忘了,那是外国人在看待中国水墨,他们更看重形式。评价中国水墨的创新性,中国人更具话语权。当然,国外关注中国当代水墨,从宏观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又会导致国内市场的跟风,在学术支撑缺位的情况下,最终或将导致资本的盲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