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雯 严佳
【摘要】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成为商业银行的一大新兴利润来源,如何更好地管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迫在眉睫。文章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从银行的管理流程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风险 管理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为商业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至,如何对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以及如何管理这种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中小企业贷款现状及风险分析
从贷款的种类看,2012年小型企业信用贷款由2011年的330.45亿下降到287.31亿,下降比例为13.0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分别增长3.41%、7.80%,境内企业贷款合计由1994.21亿到2058.92亿。
从贷款的来源看,占浙江全省中小企业98%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能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仅占10%,80%以上依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
从金融机构反映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未满足的主要原因看,依次为:申请贷款项目风险较大占总数的81.61%、贷款申请企业信用状况差占总数的71.26%、企业经营管理总体水平欠佳占66.67%、企业财务状况欠佳占60.92%。
由于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惜贷”现象大量存在。企业规模越小,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大。银行贷款对象更偏向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相对较难,贷款满足度低。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在商业银行的借贷原则下,我们从银行的管理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
(一)中小企业贷款前期
银行要进行风险评估,对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在建设前期从技术、工程、经济以及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最终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点有:(1)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银行处在信息的弱势方。主要表现为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和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所拥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缺乏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往往不能获取确实准确的信息,处于信息的弱势,以现有的风险、信用评价标准,贷款人较难以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准确判断;(2)专业性评估机制不完善,目前风险评估主要采用要素分析法,信用判断与决策依赖专家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和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权衡。专家的素质和经验直接影响实施效果,最终分析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存在信用判断失准的可能;(3)信贷授权过于集中,经由层层的上报审查,琐碎耗时,存在恶化贷款企业本身风险的可能性,时差可能会导致评估报告的失实。另外,过度集中的授权打击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对信贷风险的严格管理。
(二)中小企业贷款中期
银行要签订并履行合同,确保合同的真实有效,落实担保人和抵押。同时银行还要督察资金的用途,确保其始终符合合同要求,并无挪作他用,通过风险预警机制监管生产经营状况,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止损并抽离资金。
在此过程中潜在风险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的签订,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贷款主体不真实,合同签订的当事人非实际借款人和担保人。(2)担保人和担保物的落实上,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了“贷款担保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贷款担保悬空,造成了“担而不保”的现象;(3)贷款合同约束力问题,相关法律体系和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合同约束力不足,存在双方违约的危险;(4)风险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化的贷中监察管理,一线信贷人员压力大,对资金的用途及使用情况监管不到位。
(三)中小企业贷款后期
银行对到期贷款进行管理,在到期前及时发出提示归还通知书和督促保证责任通知书,督促借款人和担保人,筹资归还贷款,对逾期、呆滞的贷款在由银行催收不果时交给专业的催账代收机构。最终在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处置抵押物。
潜在风险点:(1)缺乏一套通用的信用管理系统,对一些最基本的度量指标如违约时间、违约事件、违约率、挽回率等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缺乏可靠的量化数据,这不仅加大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2)社会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的贷款人最终变卦,在其无法偿还银行所贷金额时选择逃避债务,导致银行受到损失;(3)关联方风险,催账机构尚处在成长期不够完善专业,最后会带来银行利益的受损;(4)抵押物处置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折现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存在落差亏损。
三、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分析,我们发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管理存在风险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贷款流程的改善与简化,三专业的队伍建设和人员培养。
针对第一部分信息的获得与审批,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时,要细化专化小企业贷款运营部门职能第一专营部门要负责小企业业务发展的规划和独立的年度信贷计划。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因而为了尽可能规避内部制度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运营部门要拟定自身独立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按计划运营部门、完成任务。第二专营部门要构建独立的适合中小企业户型的信贷评审系统,设计适合中小企业信息收集的分析方法。传统的专家制度法、Z评分模型、ZETA评分模型以及现代的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KWV模型普遍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大企业,不能直接应用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应当定量定性相结合,综合各方面因素,客观评价。第三满足中小企业区别于大型企业的贷款要求,开发更多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目前商业银行的专营机构基本已经全面铺开,现在专营部门的发展更加倾向于突出需求导向,各种金融衍生物顺势而生。银行的专营部门一方面要开发新型的更适用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发挥这些金融产品的优势。第四进行担保抵押物的全程监督管理和最终处理。联合抵押物管理公司拨专项资金、专项人员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实时监控及时防范,争取最大的资金回收率。
针对第二部分的流程简化与贷款监督,银行要进行审批机制的改革,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流程,把监督落实到全程全方位。第一步,优化审批,有效缩短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提高经营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的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要缩短业务审批管理链条,分散过度集中的授权做到减权放权,结束多级委托——代理的关系,减少琐碎的工作量,以此来增加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步,做到及时放款,优化放款,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率,在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同时确保贷款的回收,避免了因为时间拖延而导致的坏款回收不足问题。
贷款监督方面,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容易忽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因而要强化贷后管理,实施风险监控。银行的贷后检查管理力度一直不足,中小企业授信后,检察人员应对信贷资金使用、受信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变动情况、抵押物状况和市场价值变动以及本行对客户的服务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客户风险变化情况,制定退出和控制方案。同时,要注意检查的内容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适当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反映效果。与独立的专营部门相对,中小企业信贷部还要实行独立的风险管理机制,重点关注以下风险特征:中小企业主出现道德风险预兆或个人征信出现不良纪录;外部对受信人评价与授信前尽职调查明显不符;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如产品和销售对象发生重大变化;对外担保出现重大风险,承担担保代偿责任;涉及经济案件、法律诉讼、劳资纠纷;司法、税务、工商、海关等执法部门介入调查或进行处罚等;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或抵(质)押物的价值下降。
针对第三大部分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银行为了适应目前中小企业贷款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的要求,要提拔一批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组建专业队伍,加强贷前的专业调查的力量,同时实现有效的贷后双线检查,加强贷前贷后风险控制。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商业银行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在选拔专门的金融人员进行中小企业业务专门管理的同时要推进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配备更符合中小企业业务需求的队伍。
同时在专门业务队伍建立的基础上,银行要完善经营管理,加强考核机制。事实证明在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的结果。而目前银行的贷款业务授权过度集中,有严格的权责制度,在增加一线信贷人员的压力同时,降低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对银行和中小企业是双方面的伤害,百弊而无一利。为此银行要完善经营管理,加强考核机制,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适时适当地取缔不合理的信贷全责制,制定使用尽职免责制,利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逐渐摆脱关系信贷带来的危害,鼓励优质的贷款,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带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刘罡,陈玉荣.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王文英,潘华.中小企业信用的两个层面与评估模式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4第12期.
[3]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J].中国金融,2005年第9期.
[4]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5]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
[6]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7]王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七个阶段[J].银行家,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