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由于车辆性能、驾驶员技术、守法意识以及道路情况等各方面原因,我国的交通事故数量以及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稳居世界第一。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就已超过10万人,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以及严峻形势,提出了影响道路安全系统的几个要素,结合实际,提出了道路安全建设的几个策略,以此实现提升我国的道路安全水平,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196-01
1.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人、车、路、环境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个要素。每个要素都对道路交通的安全造成重要的影响。交通事故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人”包括了机动车驾驶员、也包括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其中,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三分之一。这体现出道路使用者的交通素质较低,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非机动车闯入机动车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电动车的违规、超速更是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隐患。此外,驾驶员的酒驾、疲劳驾驶也是导致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车”包括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车辆的制动性。第三,“路”包括道路以及道路的相关设施。我国的道路交通的典型特征就是混合交通,很多城市的各车道之间缺少隔离带,甚至缺少必要的分道标志,这直接导致了路上各种车辆与行人混行,造成了交通事故。第四,“环境”,整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要素,一般而言,交通安全的发展与经济密不可分。
2.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以及主要因素的分析,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交通事故不断增长,虽然今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也遏制住了事故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内因并未消除,机动车仍然快速增长,而道路通车里程的增幅远跟不上机动车增加的增幅,道路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第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危险性不断增高。多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以及伤亡人数,一直高居世界第一。
3.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
根据“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土木工程、管理工程、机械工程、人体工程等多个领域,来系统的研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1]。
3.1改善道路条件
要研究道路就要将道路的安全防护、照明条件、道路等级、功能划分、路面条件以及附属的工程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改善道路条件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注意路的线形组合,要注意改善道路的平面线形,截弯取直,消除道路两边的障碍物,确保视距;直线道路不应过长,两旁景观也要有所变化,以减少司机的视觉疲劳。第二,要根据交通量、组成情况、使用功能和安全行车的要求来设计道路的路幅,合理设计行车道、分隔带、路肩等的形式与尺寸,做到一致性、连续性。第三,注意路面防滑的处理。第四,对路面交叉处要采取多种措施,考虑到车流交叉、交织运行,以及方向和速度改变等容易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在交叉处增大视距、渠化转弯行驶、进行交通管制、减缓纵坡等措施;而高架路匝道的进出口的变速车长度不足,出口形式和方向的设置等,也应该被列入安全考虑的因素。
3.2加强管理,促进交通安全环境的优化
道路环境包括地形、交通流、道路周边环境、混合交通、交通干扰和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此外,交通环境的整体安全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研究的方法、标准、规范等,也不容忽视。第一,重视交通管理的完善和交通工程设施的建设。标志、信号、通讯、标线等都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交通安全的防护设施应该包括分隔带护栏、桥梁栏杆、各种路侧护栏等设施,以及隧道的照明、通风、报警、消防。应注重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进行鉴别和改善,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交通标志以及其他安全设施要及时整改,对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增设照明设备或凸起路标。第二、重视自然气候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对不利天气的行车进行管理和控制,完善预警机制和检测系统。第三,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政策的研究。第四,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交通安全信息的技术性研究。其次还要对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性研究[2]。
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建立系统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从城市规划、安全宣传、技术应有等方面,对协同机动车驾驶者、非机动车行者以及行人的交通方式进行协同。从源头、全动态的控制模式,将会成为今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②建立社会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过程的控制和源头的预防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两个基本环节。当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管理主要实行的管理模式是公安负责过程控制,主管日常交通;交警部门负责源头预防;建设部门管道路停车以及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这种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分割开来,造成责权模糊,管理缺位。对此,应积极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模式,明确社会控制,建立社会控制机制。
③道路交通安全研究要基于社会心理学。交通违章的心理主要有无知心态,即习惯成自然;霸王心态,即只图个人方便;从众心态,即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被动心态,即有人管就守法,缺乏自制力。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提高群众对交通安全的认可,提高自控能力。
结语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不再一味追求运输带来的效益,而转而重视交通运输中的安全问题。而教育程度越高,法律越完善的社会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越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