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爽
【摘要】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改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包打天下”的教学现实,建立一种自主创新性的教学机制,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培养“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情境提供的已知条件,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已知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产生的一种探究、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而且这样的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活跃、越深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原则. 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不仅仅指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而且应该包括运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任何形式.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目前的数学教学,多数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是教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产生矛盾,引发探讨,探讨的问题也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非常少,学习的积极性及主人翁地位没有很好地实现. 李政道博士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老是学做答呢?”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会”,而不教“学问”?爱动脑筋的孩子哪儿去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会如此薄弱?
受我国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最近一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已十余年的时间,但我国各地仍然呈现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场景. 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 于是从小学开始,考试、分数、升学便成为教师、家长和学校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伴随“应试教育”而生的标准化教学,教材及教师给学生所提供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只能听命于教材和教师,对教师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取得满意的分数. 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质疑”丧失了意义,致使学生逐渐养成接受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善提问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抑制.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看做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问题就犹如投入湖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冲突的焦点.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
(一)利用评价体制做引导,让学生愿意提问和思考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问题或见解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也可以让学生自制问题卡,把平时想到的问题记下来,开展交流与评比.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给学生评定成绩,以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或见解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要用几分钟?”题目出示后,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2分钟,老师也表示赞同这个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对同学和老师的答案进行质疑,这时可能有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13.5分钟这个答案. 老师在听完他对问题思考过程的讲解及列式解答后,首先应该肯定其答案的正确性,并应对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心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构筑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与支持.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引导探究
教师习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将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一道程序. 由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变得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 在数学课教学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如讲“什么是周长”时,先让学生用“周”字组词,然后从所组的词中找出与数学相关的词,这样既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周长”这个词的一些疑问,如:什么是周长?周长如何计算?学习周长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带着疑惑、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