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控制性呼吸

2014-04-29 06:08谭志艳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谭志艳

【摘要】在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气息支持;呼吸支点;肌肉状态

声乐艺术中的根本是呼吸问题,而呼吸不是自发的,是歌唱者自觉地运用方法,在学习和锻炼中得到的自我的感受。方法科学,运用得当,就掌握了声乐演唱的“骨骼”。

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需要理解和解决的矛盾,比如说歌唱呼吸一方面要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又强调控制,既要控制又要自然,这本身存在矛盾,于是,需要声乐学习者明确并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它们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将两者和谐地运用到演唱中去。

控制性呼吸是有支持的呼吸,它是一种独特的呼吸运动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气息支持,就是通过支持力的作用控制呼吸运动来达到控制声音的目的,气与力与声带的关系,好比小提琴的弓和弦与手的关系一样。弓没有手的作用不能自动;而弦没有弓的作用也不能自响,因此,气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歌唱发音内在的联系并融入在了歌唱发音的全过程中,凡是好的声音,都必须是好的呼吸控制的结果。

与控制呼吸相联系的,有所谓“呼吸支点”这个普遍应用的专业术语。多数声乐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分别感觉在腹部,胸腹之交,少数人感觉在胸部、有一个气息的支持点。很明显,这是一个来自感觉的名词。感觉,直接产生于实践,这是它的可靠性;但感觉如不上升为理性分析,往往停留于表面或限于片面,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概括事物的全面。

歌唱中的呼吸运用问题最难也最关键,我们说的气息的保持,更多的是针对歌唱发声的吸气肌肉的状态而言。当我们吸气时,两肋是扩张的,后腰及腹部是开放的、膨胀的,这就是声乐教师要求的。在唱歌过程中,歌者往往在发声时感受到那种向下沉、从腰后部横着往外拉伸的感觉,用一口气完成很长的乐句,而这种吸的力量,一般被称为气息的保持力量,所以,许多声乐家都提倡“吸着唱”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所说的气息支持,更多的是針对歌唱发声时的呼气肌肉的状态而言的。当我们歌唱时,如果光靠吸着向下沉的力量,就根本不可能发出声音来,因为声带本身是不会振动发声的,而是通过腹部向内收,尤其是小腹的向内向上收缩,甚至臀部也略微提着点儿以促使横膈膜向上回升,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是声带振动发声,歌唱发声是在呼气中完成的,没有呼气的力量就没有歌唱,因此,这种力量也被称为气息的支持力量。

歌唱时的气息运用是两种力的对抗,即向内向下吸的保持力量和向上向外呼的支持力量,这两种力量失去一个都不可以,但又不是绝对均衡的。力量相等了,横膈膜就僵了,应该是向上呼的支持力量略大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因此,小腹有较明显的内收感,这是就声乐演唱者所说的“呼吸支点”。向下吸的力量用过火了,气息就难以流动,声音也就不通畅了,这种吸和呼的两种对抗力量和小腹的内收感,就是所谓的气息控制。许多声乐歌唱家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主动想着“吸中有呼,呼中有吸”。这种又呼又吸的感觉能让歌唱者一举两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气息,又能使气息流动,使声音流畅起来。

对歌唱者的发声训练中,对于初学者来说,腰腹之间上下的对抗力的体会是最难的,因为这与原来生活中的一般呼吸状态完全不同,然而,把握住了腰腹之间的对抗力,就得到了横膈膜的支持,唱起来就使得上劲了。在声乐训练中,主要是靠意念和思维,犹如气功中的“八境”一样,声音和气息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气为声之本,无气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