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打造有效的音乐课堂

2014-04-29 06:08王琛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沂蒙山孟姜女比较法

王琛

【摘要】“比较法”是一种常见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它,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一课的教学中,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积极认知、体验、探究和感悟,从而创造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比较;认知;体验;探究;感悟 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分清界限,更好地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是“中国民歌”单元的第三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粗犷、诙谐、爽朗、刚健的风格韵味,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重要创作手法“起承转合”及“鱼咬尾”,认识民歌“同体变异”的特征。

为了有效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多次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比较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认知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在学生的耳朵里,质朴传统的民歌往往显得那么“土气”、“刺耳”,他们会讥笑,会嗤之以鼻,然而他们忽略了古老的民歌资源作为养料,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创作音乐输送了丰富的营养,是值得尊敬的。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开始阶段,笔者以大家熟悉的创作歌曲《好汉歌》与河南传统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比较聆听为契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知到这重要的一点。 教学实例: (课问播放:《好汉歌》) 老师:刚才,课问播放的是什么歌?学生:《好汉歌》! 《好汉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影视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上一段(播放:《好汉歌》片段,学生齐唱,到“风风火火闯九州”止)

老师:《好汉歌》一唱,我看男同学变得更豪气,女同学也更洒脱!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河南的传统民歌,听听看,这首民歌跟《好汉歌》是否有几分相似? (播放:《王大娘钉缸》片段)。 学生:旋律、节奏、衬词、情绪。 老师:对!这首河南民歌名叫《王大娘钉缸》。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比一比! 老师生互动活动(师唱《王大娘钉缸》乐谱,学生根据谱调唱对应的《好汉歌》片段)。

老老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原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汉歌》汲取了哪一首民歌的素材呀? 学生:《王大娘钉缸》! 老师:可见,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很多作曲家从民歌中获得创作灵感,写下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所以,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份来自民间的音乐文化——民歌。

以学生熟悉的创作歌曲《好汉歌》与河南传统民歌《王大娘钉缸》作比较,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汉歌》竟然“借鉴”了一首古老民歌的旋律和衬词!这让他们对民歌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认识到“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民歌是值得了解、学习和尊重的!”

二.比较法,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

民歌不仅有着区域性,还有着流传性、迁移性。我国有很多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旋律、风格等方面产生了多样的变异,这是“同体变异”现象。民歌《孟姜女》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民歌唱的是一个凄婉的民间传说故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同体变异”,在教学中,我以江苏《孟姜女》和河北《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民歌作风格的对比和旋律的类比,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体验和理解。

教学实例:

——风格的相异——

老师:听老师给大家唱个一段,听听看,它来自哪个地方呢?(教师范唱:江苏民歌《孟姜女》,同时出示歌谱) 学生:江南的。 老师:感觉很对!这是我们熟悉的音乐风格,是柔婉的还是刚健的? (生:柔婉)是细腻的还是粗犷的? (生:细腻的)。

老师:嗯,柔婉细腻就是我们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现在,让我们来听另一个地方的《孟姜女》,它来自中原的河北地区。听,它与我们江苏《孟姜女》相比,音乐风格又有怎样的特点昵?(播放:河北民歌《孟姜女》) 学生:刚健粗犷。 师生进行体验、交流活动:毋庸置疑,大家都明显地感受到,这南北两首《孟姜女》有着太多不同的对比,从而最终造成了音乐风格的不同。我们不妨可以从它们的情感表达、速度、方言、演唱腔韵、伴奏乐器及旋律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先听两首民歌的片段,再以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师生课堂交流总结)

老师:大家分析得很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特点,最终决定了音乐风格的不同。 ——旋律的相似—— 老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两首民歌旋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复看对比谱)看,江苏《孟姜女》的基本旋律,在河北“孟姜女》中有没有体现? 学生:(观察)有的。 老师:这个现象说明,这两首民歌有可能原本就是……(学生:同一首。) ——总结—— 老师:同学们推测得很对。《孟姜女》这首民歌最早起源于我们江浙一带,后逐渐传遍汉族居住的地区。但有意思的是,当它一路传唱来到河北以后,却完全改变了原本的音乐风格,成了一首地道的河北民歌。这种在传唱过程中风格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体变异”。

这一环节,首先通过两首作品的比较聆听,总结了南北两首《孟姜女》不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两首作品片段的重复比较聆听,交流了造成风格不同的多种原因;然后通过老师对比范唱两首民歌片段及比对歌谱,发现江苏《孟姜女》的基本旋律在河北《孟姜女哭长城》中完全体现,引导学生仔细体验,清晰理解了民歌中“同体变异”的现象。

三.比较法,启发学生有效地探究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以聆听为契机,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起承转合”与“鱼咬尾”。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类比法,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探究”活动,加深并巩固有关教学知识。

教学实例:

——起承转合——

老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谱,这首《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这四个乐句长短一致吗? 学生:长短一致。 老师:四个长短一致的乐句构成规整的“四句体”结构。中国民间作曲技法中常把这四个规整的乐句称为“起、承、转、合”。“起承转合”表明了四个乐句的关系,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也受到当代音乐家的青睐,(举例冼星海《二月里来》) ——“鱼咬尾”—— 老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谱。同学们,看,前一句末尾音和后一句开始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相同的音。 老师:这又是一种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创作手法,俗称“鱼咬尾”,是不是很形象?中国运用“鱼咬尾”创作的歌曲和乐曲也是很多的,有一首中国古典名曲“舂江花月夜》就是运用了这种创作手法。(师生互动合作,运用“鱼咬尾”的知识,共同试唱《春江花月夜》谱一段) ——总结—— 老师:同学们,从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中我们了解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创作手法,它们是——(学生:“起、承、转、合”;“鱼咬尾”)。如果大家对这两种创作手法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尝试着进行音乐的创作活动,预祝大家成功!

在引导学生探究“起承转合”知识点的环节中,通过对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的类比,启发学生加深了对四句体“起承转合”关系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探究“鱼咬尾”知识点的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试唱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主旋律,帮助学生巩固了“鱼咬尾”创作特点的理解。有效运用比较法,通过“探究总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了“起承转合”和“鱼咬尾”这两种民间音乐创作手法,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人智慧结晶的骄傲和尊重之情。 四.比较法,激发学生有效地感悟 民歌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它记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各地人民的习俗风貌、生活情趣和情感追求。“民歌”单元的欣赏,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中国各地的民歌风格特点,更要激发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赤子之心”,视民歌中反映的人民情感为珍宝,以璀璨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骄傲!在《醇厚的中原韵》一课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对作品的聆听,感受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风格特点,感悟老百姓的生活,并激发内心求真向上的美好情感。比如,在聆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环节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教学实例:

——感受“粗犷爽朗”的风格特点——

老师:请听《沂蒙山小调》,并同时感受:这首民歌带来了怎样的风格特点昵?表达了沂蒙山人民怎样的情感?(播放:《沂蒙山小调》,要求静静聆听)

老师:非常优美抒情的一首民歌,歌唱了沂蒙山的好风光。从歌声中能感受到当地人民怎样的性格?

学生:爽朗、豪放!

老师:王老师很喜欢豪爽的性格,也想给大家唱上两句,请大家点评一下(范唱两句),豪爽吗?

学生:不!

老师:哎,太柔美了,太江南味了。这是因为王老师生长在江南,性格中缺少了山东人民豪爽的特质,当然也唱不出豪爽的味道来了。所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民歌”,当地人民的性格影响当地民歌的风格!

——感悟朴实真挚的人民情感——

老师:这首民歌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和感悟昵?

学生(甲):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学生(乙):质朴诚挚的情感,令人感动。

学生(丙):我们在现代优越的生活中却常常忘了感恩,也总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中,这首民歌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老师: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唱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师生齐唱,在实践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上述环节,运用比较法,先聆听了山东民歌手王世惠的演唱版本,再聆听了教师的范唱,鲜明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了山东民歌“粗犷爽朗”的风格特点,理解了影响当地民歌的一些因素:人民性格、当地方言、地域环境、相关文化的渗透等;更通过启发引导和“唱一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了民歌中蕴含的质朴的人民情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得到情感的审美和升华。

在课堂的尾声,笔者以“中国民歌走向世界”为主题,给学生播放了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茉莉花》的视频,并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屏幕上隆重壮观的演唱场景和同学们整齐嘹亮的歌声,再一次升华了大家对中国民歌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明了地教,使学生可以清晰地学……”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我们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比较法”的合理运用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有目共睹。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关注、多采纳这种常见却行之有效的“比较法”,把我们的音乐课堂打造得更精彩、更有效!

猜你喜欢
沂蒙山孟姜女比较法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哭长城?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