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王晓雪
摘要: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皖北某地区医院足月分娩6周内产妇687例,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对产妇进行调查,统计产后抑郁发生情况与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4.9%(103/687), 其发生未受到产妇年龄、婴儿性别、产后休息情况的影响 (P﹥0.05), 而受到文化程度、婴儿健康状况、产妇经济状况、夫妻关系、是否计划怀孕、母乳喂养方面的影响(P﹤0.05)。家人和医务人员需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2-0051-03
产后抑郁( postpartum depression,PPD) 是产妇常见的异常心理行为,指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于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表现为抑郁沮丧悲伤易激动和烦躁,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精神症状[1]。产后抑郁会导致产妇食欲低下、体重减轻,容易出现失眠、早睡、疲倦和乏力等症状,并且对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婴儿将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本研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对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于某院足月分娩6周内产妇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皖北某地区医院内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足月分娩6周内产妇共计687例,从中筛选产后抑郁患者。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 26.56±4.34) 岁。所有对象调查前均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
1.2 变量与方法
1.2.1产妇一般情况及妊娠、分娩情况 包括产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有无孕产期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家人对新生儿性别的期望、新生儿健康状况等。
1.2.2 产后抑郁评定
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进行临床筛查。
EPDS灵敏性高,特异性好,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而且条目较少, 评分简单, 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量表共10个条目,包含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对能力悲伤哭泣自伤等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度, 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 ,1 ,2 ,3分),EPDS总分 ≥10 分为有产后抑郁症,<10分者为无产后抑郁症。
1.3 调查程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上述资料。调查前首先与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取得联系,征得对方同意后,对医院负责收集资料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调查时调查员首先向调查对象讲解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征得同意后将调查表发给产妇,要求产妇在20min内独立填写完所有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回,并检查其填写的完整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 700份,回收700份,其中有效问卷687 份,有效率为98%。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逻辑纠错无误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2检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的检出率
产后抑郁是妇女产后心理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易疲劳、主动性降低、创造性思维受损,对产妇本人、婴儿、家庭和社会均有不利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皖北某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为14.9%。究其原因是女性生产之后,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社会角色的改变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的一系列变化所造成。尤其孕妇生产后心理出现的变化相对于身体上的改变来说更为巨大,如不能正确调节很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可能因为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生育的冲突导致产后抑郁高发,并且产后的劳累、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对孩子养育的忧虑、对家人的不满以及个人心理素质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发作的诱因。而在生理水平,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大脑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脑的高级活动,这些均可诱发产后抑郁。
3.2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3.2.1 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负相关。 文化程度越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越高。Sebahat 等[3]研究提出,文化水平较低会影响孕妇的情绪。来小彬等[4]对低龄妊娠妇女孕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中发现,文化程度也与产前抑郁的发生呈负相关。Glazier 等[5]研究结果也证实,产后抑郁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可能原因是孕妇文化程度越高,对孕期保健的重视程度越高,会主动获得一定的相关知识,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帮助并积极解决,所以产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小。但是文化程度低者,所能接受的生理卫生知识缺乏,对相关妇产科的知识,尤其倾向于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了解甚少,对分娩前后的诸多事情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无目的的担心、忧虑。同时文化程度低者对应激的自我调控能力较低,自我认知不良,因而更易于发生抑郁。
3.2.2 家庭经济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家庭经济收入与产后抑郁有显著性相关,家庭经济收入较高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可能由于低收入组大多是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甚至夫妻双方下岗或来自农村,大笔医疗费用的支出及孩子的到来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使产妇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从而导致抑郁发生率显著升高。而经济状况好的,对于孩子出生后所发生的各种问题都能应对自如,不良情绪产生较少。
3.2.3 夫妻感情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也证明,夫妻感情一般的产后抑郁发生率高于感情好的,此结果与祝贺等的[6]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孩子出生后,丈夫由于分散了太多精力去照顾孩子和处理孩子出生后带来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果未能及时察觉产妇的心理变化,产妇就会认为丈夫对自己的关心体贴少了,再加上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又需要自己照顾孩子, 产妇会感到疲惫不堪、力不从心抱怨增加,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丈夫应及时关心和照顾产妇, 改善抑郁情绪状态。因此夫妻关系越融洽, 产妇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越小。
3.2.4 新生儿性别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本次调查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生与新生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新生儿性别因素在产后抑郁的发生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半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文化层次较高,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另外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调查期间仍是非双独子女每个家庭只能有1个孩子,因此生男生女就显得不重要了。
3.2.5 是否计划怀孕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计划外怀孕产后抑郁发生率要高于计划内怀孕,这与刘福兰[7]研究结果一致。产妇意外怀孕,没有思想准备,对孩子的去留问题犹豫不决,精神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同时意外怀孕还会增加很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产妇的工作和生活。
3.2.6 母乳喂养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同时是否母乳喂养也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影响。此次调查显示母乳喂养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要低于没有选择母乳喂养的。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由多种内分泌因素参与的生理过程,母乳喂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母亲可以享受到为人母的满足,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关心,有安全感,利于母婴间感情交流。同时母乳喂养的母亲更富有成就感,更自信,更容易对抗不良情绪,减少抑郁的发生。
3.2.7 产后休息情况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产妇的产后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也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未发现产后休息情况和产后抑郁有关联。可能是由于自觉产后休息情况差的样本量较少,缺乏代表性而造成的。产后休息情况可以反映产妇在家庭中受到支持照顾的多少。良好的家庭关怀,可使产妇充分休息,并帮助产妇顺利适应母亲角色的转变,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我国妇女在产后第1个月有“坐月子”的习俗,在此期间产妇能得到亲属的陪伴和精细照料,社会和家庭提供的情感和物质支持,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妇对分娩和育婴等产褥期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维护了产妇的身心健康,减少了抑郁的发生。
3.3 产后抑郁的危害及降低发生产后抑郁的对策与措施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有产后抑郁的母亲,其孩子的各项能力较正常儿童要低。Murray 等[8]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和社会功能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现母亲抑郁其幼儿的行为障碍较重。Luoma 等[9]在对产后抑郁和儿童健康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孩子的社会能力低下和较差的适应能力与母亲产后抑郁相关。从上可以看出产后抑郁不仅危害产妇本人身心健康,还对婴儿情绪、智力发育及行为发展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在围产保健中不仅要加强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其丈夫和家属也应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使他们对产后抑郁有所认识。有时由于丈夫探望时言语不当、或周围人谈话中无意的刺激都会引起产妇自责、多疑、导致产后抑郁,所以丈夫和家人应该给产妇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同时各级医生应积极帮助产妇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产后要与产妇耐心交流,帮助产妇认同母亲的身份。初为人母的产妇对喂养宝宝缺乏经验,会紧张无措,甚至有些产妇会恐惧,此时应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倾听其想法和感受,主动关心她们,同时要指导一些护理宝宝方面的常识并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要帮助产妇提高积极应对能力, 对产后有异常情况的产妇更应作好此方面的工作, 以有效地减轻产后的抑郁程度。对患上产后抑郁症的产妇还应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和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促进婴儿健康生长。
——————
参考文献:
[1] Savitz DA,Stein CR,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ospitalize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new york state ,1995-2004[J]. Ann Epidemiol,2011,21( 6) :399-406.
[2] 郭秀静, 王玉琼, 陈静.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成都地区产妇中应用的效能研究[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5( 1) : 4- 6。
[3] Sebahat AG, Hulusi G . The evaluation of determinants of early postpartum low mood: The importance of parity and inter - pregnancy interval[ J] .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 -y , 2000, 91: 21- 24.
[4] 来小彬, 郑修霞, 宫玉花, 等. 低龄妊娠妇女孕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J] .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799- 801
[5] Glazier RH,Elgar FJ, Goel V , et al . Stress, socialsupport, and emotional distres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pregnant wome n[ J] .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2004, 25: 247.
[6] 祝 贺,宋 琳,马海鸥,等. 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 23) :3146-3147.
[7] 刘福兰. 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 8) :233-234.
[8] Murray L , Carothers A . The validation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on a community sample [ J] . Br J Psychiatry ,1990 , 157: 288- 290.
[9] Luoma A , Tamminen T , Kaukonen P , e t al . Longitudinal study o f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hild well - being [ J ] .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 hiatry , 2001, 40: 1367- 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