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丽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8-02
从2008年秋季开始,我校根据本校实际,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即“填鸭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以下是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习的发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的去追求和努力实现。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文学中具有建树的作家高尔基、鲁迅、徐志摩等人的学术成果、社会贡献即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分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祖国的富强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为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小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才华。
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让学生精度,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精炼准确形象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当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时,他对于文作者的感受就会深有体会,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自主寻求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例如:“七子之歌—澳门”这一课,学生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把澳门称为妈港?作者使用什么样的口吻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把谁比作母亲?又把谁比作孩子?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作出合理的答案。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例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的精美饰物。
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造就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四、教学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1.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自学能力差,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懒惰性。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课前依据本课的知识设计好自学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预习中的收获,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点评、互相促进。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习惯,教师就可以放开手只供给学生本课的知识目标,要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行预习,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2.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生产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只需投入全部的感情,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拓展思路,求异创新,自主设计,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做“懒”老师实现“勤”学生。
总之,探究性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广大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去引导帮助学生,使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其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