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精神研究述评

2014-04-29 02:19陆俊郭建民
理论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弘扬精神区域

陆俊 郭建民

〔摘要〕 近年来,学界对区域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表述内容和提炼、培育方式方法、弘扬和践行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研究视角和领域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在研究深度方面还应进一步挖掘,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在表述内容上要更多赋予区域独特性特征,注重提高区域精神提炼过程的科学化水平,践行区域精神要注重发挥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功能。

〔关键词〕 区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2-0046-04

区域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区域精神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情以及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等,是某一区域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文化结晶,是凝聚当地民众团结一致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光辉旗帜。当前,学界在对区域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塑造、如何科学培育区域精神、发挥区域精神功能和实现区域精神价值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对此,本文选取国内对区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和城市精神等相关方面的200篇报刊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一、 区域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区域精神与区域意识、区域文化、区域价值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精神是区域意识的系统性升华,是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区域价值的内生动力。从本质上讲,区域精神是某一区域思想文化的特质、内核和灵魂,是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1.对区域精神基本内涵的相关论述。目前,学界对区域精神的表述有多种,有学者称之为地域精神、城市精神、地方精神等等。夏重伟提出,区域精神是指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 〔1 〕。孙文营提出,地域精神指的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凝练成的为本地域民众所认同、遵守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 〕。黄杰提出,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地方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另一个地方的标志 〔3 〕。由此可见,区域精神是某一区域内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理论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一是必须建立在一定区域文化基础上,二是必须在本区域内有高度认同感,三是必须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四是必须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规范性。

2.对区域精神特征的相关论述。任吉东提出,树立科学到位的城市精神,必须正确认识城市精神的内在特质,把握城市精神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地位,既要重视继承性,也要重视变异性。城市精神就实现状态而言,是已然与应然的统一,亦即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统一、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向的统一 〔4 〕。程萍提出,要深挖城市精神的“源”与“骨”,把握城市精神的“魂”与“体”,丰满城市精神的“血”与“肉”,即要体现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在提炼和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必须深挖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 〔5 〕。陈柳钦提出,城市精神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城市精神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具有张扬城市个性的异质性特征 〔6 〕。因此,区域精神作为某一区域内特质性文化标志,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现实契合性、未来引领性、异质特殊性、人文关怀性、民族融合性等特征。历史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对某一区域的长期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和展现上,注重文化传承的持续和延伸。现实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对某一区域发展现实的准确定位上,并要与当地实际特征紧密契合。未来引领性主要体现在对某一区域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上,并充分实现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区域性价值。异质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区域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基础,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品牌特色。人文关怀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区域精神的人文价值上,要注重对当地民众的关心关怀、支持鼓励和凝聚号召。民族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区域精神必须尊重民族特色和民族习惯,而且要把这种民族特色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

3.对区域精神功能的相关论述。目前国内对区域精神功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和价值三个方面,可以说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赵绍敏提出,重视地域精神建设,是推进地域物质建设的成功保证,是提升地域人文素质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地域改革、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域精神对一个地区起着灵魂支柱作用、旗帜引领作用、动力源泉作用 〔7 〕。吴潜涛、张新桥提出,城市精神的动力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以及市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引领与导向;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促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辐射与传导把城市生活方式、文明礼仪传播到农村偏远地区,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从时代价值方面分析,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培植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使市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情感表达符合城市发展繁荣和市民共同幸福的长远目标,最终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8 〕。吴艳玲、陈柳钦等也在论文中提出,城市精神的作用包括凝聚、激励、引领、吸引和辐射等,城市精神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动力、导向、凝聚、融合、约束等五类功能。总体上看,区域精神的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动力功能、规划功能、约束功能、融合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八个方面。引领功能主要指用区域精神引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凝聚功能主要是用区域精神凝聚全体区域成员的向心力,导向功能主要是把区域精神作为当地五个文明建设的引导性精神力量,动力功能主要是发挥区域精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驱动力,规划功能主要是区域精神对某一区域未来发展的创新想象和憧憬能力,约束功能主要是规范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融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区域精神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的融合发展,激励功能主要是激励和鼓励区域内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区域精神表述内容和提炼、培育方式方法

据统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以及省会(首府)所在市再加上15个副省级城市共有67个,目前明确提出区域精神的已有53个,还有5个正在征集中。其表述语中文字最长的是青海(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最短的是济南(诚信、创新、和谐)。

1.有关区域精神表述内容的相关研究和论述。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区域精神,各地在表述语方面也不尽相同。浙江精神的表述语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务实”就是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和谐”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 〔9 〕。北京精神的表述语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广西精神的表述语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山西精神的表述语为“信义、坚韧、创新、图强”,南京精神的表述语为“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笔者在对研究范围内的区域精神进行分析时发现,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文字或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出现最高的词语是和谐,共20 次,接下来依次是开放(14次)、诚信(14次)、和谐(13次)、包容(11次),出现5次以上的词语还有务实、爱国、团结、卓越等。这也是区域精神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

2.有关区域精神培育、提炼方式方法的相关研究和论述。本文对53个明确提出区域精神的省市区的提炼、培育方式方法和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各地也是有所不同,从产生时间上看,有的历时七八年,有的出现在一夜之间,更有甚者是领导人的一句话突然就变成了当地的区域精神;从提炼过程看,有的经历了专家论证、群众参与、社会公示等环节,有的则是领导干部的一时动议;从提炼主体看,有的是宣传部门,有的是外宣部门,还有的是政协机关。可以说,在区域精神培育、提炼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区域不同、主体不同,产生方式和过程也不同的情况。

龚超、柏萍、周仲高提出,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提炼经过了群众讨论、专家论证、领导决策的程序,省委宣传部利用两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轮新时期“广东精神”的征集讨论活动 〔10 〕 (P5 )。北京精神的提炼培育工作首先是面向群众征集表述语,其次是专家研讨,然后是征求意见,第四是投票评选,第五是征询意见,第六是最终发布 〔11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元在对山西精神提炼过程的总结中,提出经历了社会征集、专家初评、群众投票、征求意见、完善提炼和党委研究六个过程。

专家学者对区域精神的提炼、培育方式方法和过程的研究不是很多,但对如何培育和凝练、应当坚持哪些基本原则等有一些独到的论述。孙文营提出,科学凝练地域精神,应该尽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地域经济发展实际并努力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得到本地域多元主体和其他地域民众的广泛认同,体现地域特色并处理好与其他地域精神的关系 〔2 〕。朱训义提出,提炼城市精神要注重传承性,不能割断历史;要注重根本性,不能浮于表面;要注重群众性,不能闭门造车;要注重特质性,不能千城一面 〔12 〕。赵绍敏提出,提炼地域精神,关键在于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求,认真加以整理和集中,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精神 〔7 〕。夏重伟提出,概括黑河区域精神应当成立征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动全市人民上下结合、反复讨论,最后通过一定程序或一定的形式予以确认。一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把征集过程作为全市人民自我教育的过程;二是上下结合、干群结合;三是集中概括、提炼升华,形成符合黑河实际的黑河精神词 〔1 〕。此外,吴艳玲、陈柳钦、池慧灵等也在论文中提出全体公民共同参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本土化和以人为本原则、强调化育城市精神和把握市民行为与市民精神的关系等观点,还有专家学者提出要培育和倡导地方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培育和提炼区域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培育和提炼区域精神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倡导,这是前提条件;二是全体民众参与,这是力量基础;三是专家咨询论证,这是关键要素;四是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实践要求;五是坚持公开公示,这是科学本质;六是领导集体决策,这是必然选择。

三、区域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任何一种区域精神都承载着一个区域内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并且体现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区域精神的弘扬和践行,实际上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践行的过程。因此,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是培育和提炼区域精神的终极目标,只有深层次、广领域、宽范围、持久性的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才能发挥好区域精神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区域精神的最终目的和实践效能。尹天五提出,要以高度的自觉、科学的理念、系统的思维和坚定的立场弘扬践行山西精神,及时发现人民群众中弘扬践行山西精神的先进典型,并给予科学总结、广泛推广,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对象,创新途径、方法和手段,形式多样地宣传普及山西精神 〔13 〕。黄杰提出,弘扬地方精神要立足于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站在当今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更宽容的态度进行改革,有所创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丁根林提出,弘扬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一要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增强公信力;二要注重家庭教育,拓展辐射面;三要创新文化代码,塑造亲和力;四要挖掘民俗底蕴,彰显民族性 〔14 〕。此外,谌贻琴、娄海波、王海滨等也提出在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中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新闻文艺工作者以身作则、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借助民族传统习俗活动、开展和谐共建、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由此可见,弘扬和践行区域精神,必须坚持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弘扬和践行实践区域精神的基本立场,反对搞形式主义或走过场;二是要致力于宣传弘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区域精神在当地乃至周边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三是要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中践行区域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四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这是贯彻党的宗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五是要把典型引路作为弘扬践行区精神的有效办法,培育典型,弘扬典型,促进整体推进;六是要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区域精神的核心内容分成若干主题逐一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掀起弘扬践行区域精神的新高潮;七是总结经验,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把各方面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新制度、新做法持之以恒的巩固传播下去。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思路创新

关于区域精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有些热点问题还引起社会关切和官方回应。但总体上看,目前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深度和针对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研究视角和领域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目前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不多,对区域精神的机理和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的著述很少,系统论述区域精神的专著基本上没有。二是在研究深度方面还应进一步挖掘。目前的研究存在时政性、零散性和碎片化倾向,学理性和抽象性研究不够,特别是总结提炼区域精神科学方法的深层次研究成果不多。三是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精神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把区域精神的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区域精神服务现实、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针对区域精神在实践中存在的内容上同质化倾向、程序上主观性倾向和践行上一阵风倾向,进一步拓展思路,对区域精神进行深度研究,为培育和提炼区域精神提出科学化程序和方法,为弘扬践行区域精神规划更多现实路径,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区域精神的表述内容要更多赋予区域独特性特征。对区域精神的表述内容应当更多地注重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避免区域精神的“普世”观倾向,诸如“开放”“创新”“和谐”“包容”等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能体现当地区域特色。要注重对区域独特性特征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努力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当地区域特色的完美有机结合。

注重提高区域精神提炼过程的科学化水平。科学化水平主要体现在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程序和科学的技术方法上,作为一项战略性公共决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完善体制机制,规范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集体决策、社会听证、群众参与等具体制度,以实现区域精神表述语提炼过程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践行区域精神要注重发挥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功能。必须注重践行区域精神的整体规划和全盘推进,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力求做到系统性、综合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区域精神践行过程同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夏重伟.关于区域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提炼黑河精神的思考〔J〕.黑河学刊,1997(1).

〔2〕孙文营.如何科学凝练地域精神〔J〕 .理论探索,2013(2).

〔3〕黄 杰.弘扬地方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商业现代化,2010(3):下.

〔4〕任吉东.理性思考 综合定位:“城市精神”辨析〔J〕.城市,2012(2).

〔5〕程 萍.城市精神提炼:个性如何彰显〔J〕.人民论坛,2012(5)上.

〔6〕陈柳钦.“城市精神”五大特征〔N〕.北京日报,2011-09-26.

〔7〕赵绍敏.地域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塑造〔N〕.云南日报,2012-06-18.

〔8〕吴潜涛,张新桥.城市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及其弘扬和培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2(5).

〔9〕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N〕.浙江日报,2006-02-05.

〔10〕龚 超,柏 萍,周仲高.广东精神读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童曙泉,金 可.北京精神诞生记〔N〕.北京日报,2011-11-04.

〔12〕朱训义.如何提炼城市精神〔J〕.时事报告,2012(2).

〔13〕尹天五.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弘扬践行山西精神〔N〕.山西日报,2013-02-26.

〔14〕丁根林.略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弘扬践行的实效路径——基于儒家伦理普及教化历史经验的视角 〔J〕.观察与思考,2013(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弘扬精神区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分区域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