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014-04-29 00:44王晶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继承全球化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和文明的象征。然而,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破坏。到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形成一定的挑战。本文在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创新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2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2 — 10

[作者简介]王晶(1987—),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覆盖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领域。就文化领域而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资源实现了自由的跨国界流动,这种流动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使全球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若要了解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机遇和形成的挑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全球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全球化

从英文上考察,“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由形容词“global”(全球化)衍生而来的。全球化的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国际经济学,其含义就是“一体化”。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巴拉萨(B.Balassa)在《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解释,“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受政府的任何限制”。而文化学者们认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长和加速发展的复杂的整体过程,特别是世界整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

何为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曾经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生产方式等,经过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形成了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复杂。其丰富在于经过代代相传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很多重要思想和精神,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思想体系,注重仁义礼智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复杂表现在传统文化既包含有积极正面的思想,它们促使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又包含一些旧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还有封建社会的皇权专治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有消极的思想,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积极思想,这些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传·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天道刚健,君子应该效法天道,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体现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几千年来,中华儿女践行着这种精神,发奋图强、奋斗不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真正的经济大国。

(二)信以待人的处事原则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指做人如果不讲信用的话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呢?犹如牛车没有套牛的器具,马车没有套马的器具,这怎么能行走呢?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言而有信,诚信待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易传·象上》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地势柔软,君子应该效法地势,以宽厚之德待人接物。正如《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这表明,“仁”的本意就是把人当作人。所以,樊迟问仁时,孔子答曰:“爱人。”仁爱的思想要求我们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待我们的社会,对待我们的自然也应该如此。

(四)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仁爱”的基本要求。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而言之,“忠恕”就是换位思考,就是把别人的鞋穿在自己的脚上,就是设身处地得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孟子多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是世界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自然灾难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空气污染的日渐严重都在促使人们不得不解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在。

(六)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集体主义,以大局为重,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的模范数不胜数,如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集体主义的典型。关于爱国主义,《大学》讲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八条目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重要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条件,而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可见,我国自古以来都重视爱国主义精神。

三、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挑战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文化开始向我国不断渗透和扩张,这些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带来了以下挑战:

(一)西方语言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国际贸易来往的日益密切促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从儿童到成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学习英语,英语成了我们通往成功之路必须迈过的坎儿。为了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国民素质,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超过了限度,就会出现负面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很多的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他们的英语很棒,但是他们的语文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尴尬的情况持续下去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将丢失自己的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二)欧美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

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垂涎已久,将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开在中国各个城市的中心,用高科技拍摄制作的电影却是以中国的花木兰为原型,西方人如此行为都是为了开拓他们在中国的市场,同时也细雨无声地将西方的思想渗透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孩子对中国神话故事一无所知,却对美国的蜘蛛侠了如指掌;我们的孩子认识的汉字很少,却仍然可以精通网络。当欧美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一定程度,出现这些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冲突

全球化使欧美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思想层面,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个性爱好、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例如青年人恋爱往往把对方的金钱、物质条件好坏做为首选,其次才会看人品;社会交往中,看重物欲而忽视友情。原来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伦理原则和友善的社会风气已被丢失的太多,比如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公而忘私等等,已经被许多人所遗忘,而代之的是唯利是图、争强好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等等。凡此种种,人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呼唤传统文化、传统伦理的回归。

(四)西方现代民主对中国集体主义传统的挑战

西方国家大多崇尚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而我们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到现代社会的集体主义这种与西方截然相反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强调大局利益至上,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西方国家则注重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这样两种价值取向相遇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冲突。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对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采取正确措施不断地调整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合理有效地发掘全球化的有利因素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闭关保守,而是非常现实的需要。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我们的文化真正源远流长。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也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文化是永远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想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我们就要不断地在坚持中创新,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是传统文化具有活力,这样才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融合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尽管这些文化存在很大差别,甚至在一定内容上存在对立,但每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优势和长处,这也是其长久存在的依据,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内容,增强文化实力,我们应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协作,吸取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站在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取长补短,合理借鉴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充实、更加文明、更加合理,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融合,促进文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左兰国,王玉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J〕.理论学习,2001,(08).

〔2〕韩星.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J〕.东方论坛,2006,(01).

〔3〕孙熙国,陈启智.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到的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1997,(02).

〔4〕孙文顺.张长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改革与开放 2009, (20).

〔5〕黄向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 .社会科学,2007,(0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继承全球化传统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