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须谨防“视差”

2014-04-29 17:08:15岳伟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视差差生管理者

岳伟平

借用美术中的术语“视角误差”,阐述了班级管理中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现象及其危害;提出了用“全面评价、发展评价和人文评价”的办法来矫正误差,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视角误差 班级管理 全面评价 发展评价 人文评价

在世界现代史上有这样三个人:第一个人信奉巫术,酗酒成癖,嗜烟如命,有两个情妇;第二个贪睡,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一公升白兰地,曾因吸食鸦片被两次赶出办公室;第三个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他坚持素食,不吸烟,只是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没有任何违法犯罪记录。如果让我们根据上述三个人在年轻时的表现判断这三个人哪一个能够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人,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第三个人。但在事实上,这三个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风云人物,第一位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总统、领导美国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罗斯福;第二位是曾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导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英帝国宰相丘吉尔;第三个却是一手夺去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臭名昭著的希特勒。这警示我们必须以全面、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文明健康的灵魂。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并由此在学生评价方面往往会产生“视角误差”,这对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班级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须谨防“视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既不能一白遮百丑,对待学生采取双重标准,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也不能因某位学生在某门学科方面学习成绩有问题就将学生一棍子打死,因为该生可能在其它学科或其它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和亮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学生的一个过失一个错误就死揪不放,一定要上纲上线给予处分打上精神坏分子的标签而后快,我们不妨给予学生一个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小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根据一个人年轻时表现就可以预测这个人的未来。这句话就更加不靠谱了,一个人的幼时表现确实值得重视,需要良好的家风家规加以管理,也可以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良好效果。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淡化自己的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生评价方面不要轻易下结论,须谨防“视差”。

学生需要被全面评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表明了事物都具有多面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从事实的总和出发。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在中小学阶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要均衡发展。可能在某次考试中,有的同学这门学科突出一些,那些同学那门学科优秀一些。有可能在德育文化考试中我并不擅长,但作文比赛中却遥遥领先,体育竞技中技压群雄,德育先进中堪称楷模。但有些班级管理者的眼里只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智育代替全面发展的评判标准。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颇有天赋,但管理者们过分向文化成绩的倾斜,忽视了所谓文化“差生”身上还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历史上偏科天才的事例比比皆是,大诗人郭沫若的故居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成绩报告单。一张是在郭沫若16岁读中学二年级时的成绩单。另一张是中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从以上两张成绩单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每一科的成绩并没有全部达到90分以上。虽说第二张成绩单上理科的代数、几何成绩是高分,但郭沫若后来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数学家或医学家,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教育要培养所谓文化“差生”成才,就必须扬长避短,宜发展“差生”的特长,开发他们的潜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于班级管理者们的发掘。有人说,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长、不同风格都在考验我们因材施教的本领。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差生”应平等、尊重,使他们产生自信,得到关爱,真正认识到“差生”只是在学习方面暂时“短路”,但在其他方面极有可能非常优秀。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丘吉尔、沈从文……这些杰出的人物在学校里都曾经被“斜视”的管理者们视为不可救药的“差生”,被贴上了“笨蛋”的标签。换个角度看,“差生”实际上并不差,需要改进的是我们的评价体制。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避免片面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我们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天下之英才,其结果可笑至极也。

学生需要被发展评价。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要我们鼓励学生去发展。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能我们少不更事时做过一些糊涂事,但并不意味着我一辈子都糊里糊涂下去啊,毕竟要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其二子并称为“三苏”。如果以“从小看大,七岁看老”的观点来看,苏洵还有出头之日吗?大军事家吕蒙少年时忽视文化学习,经鲁肃点醒后发奋学习,终于成为颇有谋略的一代名将。这个故事警示班级管理者要有远见,要相信人都会变化发展的,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只重视学生当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忽视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会导致许多可造就之才被扼杀。即使学生有缺点,有错误,有过失,我们也不能轻易对学生定性评价,更不能一纸公告将学生驱逐出校园。学生毕竟是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当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严格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鼓励学生向善方面坚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向恶方面要防微杜渐,坚决抵制。深信在班级管理者信任和鼓励的眼光注视下,在过程的严密监管下,学生会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

记得《班主任》杂志曾刊登了一篇《踩伤心灵的一脚》就是讲述了教师在“优等生”和“差生”的试卷都被风吹到地上,而教师“毅然”踩着离自己较近的“差生”试卷笑眯眯地把“优等生”试卷“温柔”地捡起来,而对踩有自己脚印的试卷却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地要求该生自己把试卷捡起来,这种歧视“差生”对学生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歧视“差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所不齿的行为。在这些班级管理者眼里,成绩优异者即使有违反校规校纪行为,也是极为“可爱”的;而对于所谓“差生”身上的“闪光点”都视而不见,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些班级管理者这种短视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对学生危害性是可想而知。成绩优异者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暴风雨的考验,其耐挫力差,意志力薄弱,在关键时候不堪一击;在班主任有色眼镜不公正的鄙视下,所谓的“差生”也丧失了进取心,“好罐子”破摔,诚为可惜。事实上,古今中外前后人生大相径庭者、人生发展大器晚成者、人生道路怀才不遇者均不乏其人,这里奉劝班级管理者切勿情绪化看待学生,而要理性管理班级。

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和教师也承担着学生在校期间监护人的角色,学生入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班级管理者们一起度过的。如果注意一下,我们都会记得学生最充分的理由是:“我们老师说的”,班级管理者们在学生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举一动或者一个眼色都会给学生带来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或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表明我们对学生的言行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而不能伤害到学生纯真的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无权给学生下定论,也不能把学生一棒打死。我们需要及时“矫正视力”,避免“屈光不正”给学生带来伤害。我们应用发展、全面、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让“优等生”和所谓的“差生”都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视差差生管理者
基于自适应窗的立体相机视差图优化方法研究
基于梯度域引导滤波的视差精炼迭代算法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基于分割树的视差图修复算法研究
现代计算机(2016年3期)2016-09-23 05:52:13
差生罗古奇
小小艺术家(2016年2期)2016-02-22 03:00:29
立体视差对瞳孔直径影响的研究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2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02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