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发展中的探佚与创新指规

2014-04-29 20:54:51喻洁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古典舞建构动态

喻洁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实践教学还是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应更多地关注寻找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点,凸显与强调维持系统整合的价值观,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是现今古典舞创新不可偏倚的发展基础,这样才能全方位展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审美追求。

古典舞 发展 当代 传统 创新

一、中国古典舞的概念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建构起来的民族舞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部分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以教学体系建设与架构为切入点,逐步创作和积累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造诣深厚、成就突出的优秀人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并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结构的舞种体系。

中国古典舞既然是在戏曲和武术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戏曲舞蹈和武术舞蹈就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母体,它涵盖了舞蹈作品创作、教育体系建立、表演艺术研究等领域,内容十分丰厚。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中是一个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的舞种体系,正处于努力建设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二、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建构

1.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对于中国古典舞,一定不能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和阐释,因为它绝不代表中国的古代经典舞蹈。1950年,著名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就提出,中国的舞蹈演员应当学习戏曲的舞蹈片段和戏曲的基本功,并认为应该以戏曲舞蹈为基础来建设中国古典舞。这一意见,促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的基本方向设定和内容框架的构筑。1954年2月文化部舞蹈教员班的建立,到中国古典舞教学研究组的组建,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教育、教学的基础奠定,直至1954年9月北京舞蹈学校创立,在坚持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审美原则,坚持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本,遵循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建设原则,于1960年,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集体编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印发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及教材体系建立基本形成。

2.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百业待建、百废待兴的状况,要建立一个民族舞蹈体系的问题。同时,舞蹈在中国,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一种剧场艺术,它需要进行彻底的建构,因为摆在新中国舞蹈家们面前的,几乎全都是一片空白。因此,在确定了要建立起我们民族舞蹈表演艺术体系的基础上,展开了它在教学探索、剧目作品创演这两大方面的努力。

1979年,以北京舞蹈学院为载体,以李正一、唐板城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的创建者们,连续召开了36次研究古典舞教学体系的会议,终于催生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它的出现,至少给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带来两个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在舞蹈教学中,是中国古典舞从外部形态的认识切入内在神韵的认识,古典舞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得到具有历史深度的确立;二是在舞蹈创作中,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人物形象的“行当专属性”和情节构成的“语言描述性”,包括艺术形象和创造技法得到了凸现,“身韵”的产生,使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走出了进退于戏曲和芭蕾之间的窘境,使它作为一个当代的、民族的、舞蹈文化的主干舞种体系成为可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地上所汇集起来的声势浩大、数量众多的古典舞蹈作品,客观上又扩充了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中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融,以至随后不久产生的《黄河》《秦王点兵》《萋萋长亭》等为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提供了动作语汇基础和美学风格支撑。

三、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追求和风格首先是由其所包含的动作形态必然存在的连接关系所反映出的韵律性,以及由动态、韵律、节奏所共同组成的风格来承载和体现的,这些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突出而别致的风格,也成为它的基本艺术特征。

1.拧、倾、圆、曲的动态特征

探究某一民族、某一舞种的艺术风格特征,基本而直接的切入点,要从舞蹈的动作姿态进入,而中国古典舞呈现出“拧、倾、圆、曲”的动态特征。

其中“圆”是古典舞动态中最为根本、最为显著的特征。我国京剧艺术大师钱宝森在《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中说:“京剧的全部舞蹈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圆的,使起身段来,是大圆套小圆,身段都有圆,使出来才好看”。在中国古典舞中,“圆”是指动作的运行过程到最终完成,始终要求是“圆”,无论是单一动作形态,还是动作之间的连接路线,都被要求呈现“圆”形。如“圆场”要走圆、动作姿态中的“山膀”是圆弧的,“托”“按”掌是圆弧形的,“云手”“大刀花”更是从形态到运行路线均是圆弧形的,充分证明了“圆”是中国古典舞动作、姿态、舞动路线最主要的形态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者之一唐板城曾撰文《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中写到:“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中,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圆”与“拧”“倾”等形态一道,构成了中国古典舞在人体体态上、舞姿动态上的形态特征。由于拧、倾、圆、曲所呈现出来的人体动态,无论是静止还是运行,都有意造就向内收和阻断其向外放射的力量和动势。所以,中国古典舞变现出来的独有的内聚性形态,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动态特征和直观呈现的艺术特征。

2.“游”与“线”韵律特征

对中国古典舞历来有“龙飞凤舞”“行云流水”“闪转腾挪”等描绘之辞,归结起来,其根本的一点就是显现出动态上的“游”。唐板城先生曾说:“中国古典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在“游”的动态路线中讲究“圆”,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由此,可以说“游”突出的反映了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线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作为“线的艺术”,必然会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所拥有的韵律性。当代美学家王朝闻曾说:“中国无论是绘画、书法、舞蹈,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就是线的艺术。”在中国古典舞动态中的进退、腾跃之间,所表现出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动态上的静动,腾跃中的高低,均构成了它独有的一张一弛的韵律,这一韵律就有如书法艺术中的转折顿挫,运笔间的虚实、轻重,无不透现出一种节奏的美感。因此,“游”就和“线”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突出的韵律特征。

3.“弹性”的节奏特征

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特征的分析,即动态特征的分析,自然应包含节奏上的弹性特点和极则复返的对比规律。金浩在《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一书中说道:“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节奏非常强调完整,讲究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如作品中的节奏通常表现在重拍与强拍上的亮相,节奏比较有规律,从整体上看还是趋于平稳与平均,尽管它也很强调附点、强弱、延伸等节奏的对比性,但它的顿挫有度,快慢之间,一切都在这种规律的控制之中。”

金浩的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国古典舞动态上的节奏特性,就“弹性”节奏而言,它还可以从更多、更深入的层面去做探究。如“弹性”的节奏特点应该包含中国古典舞动作、动态的力度。在一个动作自起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很难用平均律的节奏形式将它截然分切,在我看来,这应该是理解与把握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弹性”节奏应有的含义。

四、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发展中的创新指规

中古典舞作为传统艺术的范畴,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我们应不断地对历史回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吸取养分,为现今的古典舞教学及艺术作品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1.“破其形,扬其神”的审美旨趣

面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底蕴,虽然独立的舞蹈表演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时有兴盛和衰落,但它的审美传统却是一直延续的。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总要寻求最适合表现自己的艺术手段,而一个历史阶段审美崇尚的变化则主要在于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符合当时审美艺术发展的特点,所谓“变者时也,势也”。

在当今的古典舞学科内,常引起舞蹈界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典舞是否应该当代化?另一个是中国古典舞怎样才能面向当代化?有的学者坚持认为,为了要保护纯正意义上的古典舞,唯一的出路是不要与当代发生关系,完全彻头彻尾的走复古的老路子。这种看法,我认为是对古典舞创造性与社会功能、文化角色乃为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所致,如果古典舞的创作与发展停滞在此种状况中,那就注定了它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科,但如果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化最终化掉了它自身的文化积淀,这种“化”显然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成为了中国古典舞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首先应遵循“破其形,扬其神”的审美旨趣为客观判断标准,既要避免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又要不同于那些复古的文化保守主义,积极地去挖掘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成为当代古典舞复兴的发酵剂,我们要认识到重视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更好的认知前行的道路。一方面,在总结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细致的理论来做支撑,并用优秀的舞蹈作品来印证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用浮泛的概念去描述当代,而需要认真理性地反观中国古典舞的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实现由“传统”到“再生”的蜕变

在当前的古典舞创作中,是在对“传统”进行挖掘的同时,对传统语言也进行着转化,以崭新的言说方式“再生”出民族文化与审美精神,就是现代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维度的一种当代诠释。在新时期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的变化上,更多变现为形式上的不断翻新,舞蹈语言形式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更多的意义挖掘和扩张。

笔者认为,我们在审视新时期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创新指规时,发现它已经进入到了“后身韵时段”,而考察它是否蕴含着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指向性,关键在于是否以“古典审美”为核心属性,在发挥其社会功能时能否真正触动当代社会大众的心灵。因此,中国古典舞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面向当代,要具备推进时代前进的自觉意识和先进的舞蹈文化观,用优秀的作品创造性地去展现那挥洒自如的中国古典舞文化意蕴和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增添民族智慧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舞蹈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

\[2\]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古典舞建构动态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7期)2022-09-05 02:36:02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 13:44:30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 06:22:20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21年30期)2021-11-14 19:56:08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动态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24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