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木”

2014-04-29 16:49史寅昇
环球企业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木屋北欧瑞典

史寅昇

用一把40厘米长的斧子和几样简单的工具,在树林里建造一座小木屋,听上去似乎是件繁重的工作。但观赏一位熟练的瑞典木工进行这样的工作,却是一种享受。

在他手中,粗砺沉重的斧子既可以用来切、砍,也可以化身挖、刨的细工具,甚至连打榫头、做榫卯都可以用斧子来完成。木工刨去树皮,将树干打磨平直后,用斧头在树干两头挖槽、打榫卯,以垂直交错的方式堆叠成墙面,最终一栋底部挑空,由超过四十棵原木卯榫而成的小木屋便诞生了。

对于北欧的伐木工而言,这样一栋小木屋为他们在漫长寒冷的冬日提供遮风挡雨之所,所以,效率和稳定性最重要。伐木工们能将两根原木间的缝隙消弭至插不进一张白纸,而木屋的外形具备干净的线条和温暖的纹理。一切设计都必须简洁、实用,但依靠对木头的深刻理解与娴熟的技艺,塑造出独特的美感。

沉迷木香

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七成的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木头是外人很难意会的北欧人的独特生活语汇。瑞典木业协会会长麦克尔·伊利亚松(Mikael Eliasson)对树木有更深的感情—他出生在瑞典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就自己种植、浇灌树苗。“我一直有着深刻的印象,从房间的家具中散发出自然的木香。”

在挪威,电视台甚至会花费12个小时,直播一个伐木工人从林中砍下木柴,堆放、燃烧的全过程。大约100万人观看了这档节目,占到挪威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观众们为了柴火哪面朝上堆而吵成一片,电视台不断收到投诉电话:“你们的柴火放反了。”

北欧的匠人以近乎几何化的抽象力将木头打造成他们身边的一切:房屋、家具、工具、甚至玩具。用简单的工具在原木上削刻而成的达拉木马是移民家庭中孩子与故土的最好联系,几乎每个移居外国的瑞典移民家庭里桌上都会摆着一只。而制造达拉木马的工艺至今与17世纪时并无二致—当时,在瑞典达拉地区林中工作的伐木工往往需要离家数月,他们中的不少人会用手中的伐木工具雕刻木制的小马,等待回家那天带给孩子。

几乎每个瑞典孩子的童年都与木头相伴。杨·索得林德(Jan Soderlind)回忆,幼时自己最羡慕姐姐坐的木椅子,高高的摇椅由父亲亲手打制,是他和小伙伴们攀爬游戏的最好道具。而今,杨·索得林德的身份是瑞典木业协会国际部经理、欧洲木业协会主席。但他仍未脱却对木工活的喜爱和熟练—去年12月份在上海进行的一场木业论坛开始前,他还戴上手套,为论坛搭建演示模型。“这个模型只有我会做。”他不无骄傲地说。

北欧的孩子们从小就会被老师带到森林中接触林木,木工也是学校最重要的兴趣课程之一。由宜家引领的DIY(do it yourself)风潮席卷全球之前,北欧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自己用简单的工具来加工木材,将木头变成家中所需的家具、用品。“当你用锯子和锤子这样简单的工具就能制造出想要的家具时,那种骄傲感无可比拟。” 伊利亚松告诉《环球企业家》,小木屋现在更多成为北欧家庭避暑的别墅。“农村的孩子仍然热衷于亲手搭建小木屋,不管房子最后做得如何,至少这是亲手制造的。”

尽管大量消耗木材,但北欧的森林覆盖率从未降低,其蓄积率百年以来反而不断提高。以瑞典为例,2005年的数据显示,其森林覆盖率为66.9%,而到了2013年,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9%。在年采伐量达9000万立方米的情况下,瑞典的森林年增长率则达到1.2亿立方米。

事实上,北欧人并没有植树节,对林木的保护已经成为印刻在每个人行为准则中的条款:每砍一棵树,就要重新种上两棵甚至三棵。早在1903年,瑞典就颁布了全球首个森林保护法案。极少有人违逆这条准则。作为全球最大造纸企业之一,芬欧汇川在芬兰拥有120万公顷森林。其全球CEO贝松宁(Jussi Pesonen)这样向我们形容,“没有人会杀掉能产奶的奶牛。那么,为什么要毁掉我们赖以为生的森林呢?”

杨特国度

与西欧、美国相比,北欧人更晚接触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化生产模式,而北欧匠人利用传统工具打造精美家具的风俗也被更好地保存。这种风俗亦影响了几乎整个北欧家庭。这也是“DIY”之风自北欧而起的原因。1951年,25岁的瑞典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创立宜家(IKEA)8年后,推出了第一本邮购目录,其中一张名为“马克斯”的桌子开创了宜家日后风靡全球的模式:家具商只卖给顾客桌面和桌腿,顾客在家自己拼搭成型。对瑞典的顾客而言,这并不难,甚至还是种享受—要知道,当时的瑞典刚迈进工业化时代不久,人们还很怀念手中木工工具的触感。

在对木材的认知和使用上,北欧人的技巧亦无人能出其右。在北欧,赤松和云杉是森林的主要树种。伊利亚松告诉《环球企业家》,每一公顷的林地在数年内种植何种树种、何时砍伐、何时补种都有先期的规划。而对每一棵树而言,甚至还在其生长时,技术人员就可以通过X光、超声波等手段探测其内部的结构、疏密与纹理,决定它未来可以制成何种产品。“从原木到锯木厂、加工厂直到最后的产品,有一整套追踪系统。”经由良好的管理系统,瑞典人就可以将不同品质的木材分配到有不同需求的厂家,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1933年,挪威作家阿克塞尔·桑德莫斯(Aksel Sandemose)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杨特一家的生活,并借助这一家的故事,精妙地总结出影响北欧人思维方式的法则,以至于后人直接以杨特一家来命名这种思维方式—杨特定律(JantesLaw)。

杨特定律是北欧人重要的基本生活观念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它轻视任何浮夸的举止以及对于物质成就的炫耀,反映到设计领域就是只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作品适度呈现抑制,在节制中练就出了更易具备优雅见解的美感。

建筑设计师马克·布哈特(Marc Brulhart)在中国为多家品牌的零售店铺做设计,他的代表作包括施华洛世奇北京旗舰店、上海通用电气展示馆等。这位来自瑞士小城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的设计师告诉《环球企业家》,北欧设计风格上从不以炫目引人,“我们通常不会选用太贵的原料,也不会做过于夸张的设计。你永远不会在北欧的家具上看到金色的皇冠和华丽的浮雕,设计的每个部分都必须有其实用性。我们会发挥木材的最大效率。”

如他所言,北欧设计中尊重材质和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感的丧失。杨特定律令北欧设计师在选材、配色等方面追求和谐与静谧,以柔和的方式达到视觉的平衡。布哈特强调,“我们所需要的是经久耐看的设计。与华丽而轻浮的设计相比,经典而简洁的设计无论多久都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北欧人从很早就开始研究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丹麦设计大师卡尔·柯林特(Kaare Klint)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開始进行广泛的人体测量抽样,并把测量到的数据用于自己对桌椅的设计当中。柯林特出版的人体工学设计数据为诸多丹麦设计师分享,设计出大量适合人体尺度的家具。这一做法也与杨特定律密切相关—因为没有哪个人是特殊的,所以让所有人都舒适的空间,一定能让你舒适。

猜你喜欢
小木屋北欧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春穗奶奶的小木屋
北欧有个“军火库”
简约的北欧风格
“大丰收”和小木屋
古老的瑞典
情迷北欧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