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日本厂商在与苹果、三星的缠斗中处于下风之际,中国企业正迅速填补了缝隙。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 (CES)上,你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切。曾被微软占据的黄金地段已被蜂拥而至的中国军团抢购一空。英特尔展台旁边是海信,在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里则是海尔、TCL、长虹、康佳。
與显赫展位相呼应的是其竞争地位的攀升。美国市调机构NPD 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在超薄电视方面,2013年第三季,TCL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索尼位居世界第三,海信则超过松下升至第五。
在通信设备展厅亦同样如此。华为展位最大,其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则在会上自信地称,华为智能手机在电池以及画面性能上超越苹果以及三星的新机型。目前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它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位居世界第三。2014年华为将销售计划提高至8000万部,相当于去年的1.5倍。
而在展场的另一端日系军团则颓势渐显,CEO们多充斥着关于财务和技术的远景许诺。这显然是老挑冲突。在连续近十年的低迷之后,日本电子企业能否有能力兑现上述承诺疑问颇多。棘手之处在于它们首先必须填补经年累月的财务黑洞。日本电子巨头们仅用短短五年,就迅速抹掉了过去近20年的利润。根据Capital IQ的数据,松下(Panasonic)、夏普(Sharp)、索尼(Sony)累计亏损高达37万亿日元(合46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此前其18年的利润总和。
受此拖累,日企不得不被迫砍掉疲软业务单元,并实施战略重组。因在手机、平板、电视等消费市场的竞争乏力,它们被迫开始寻求医疗保健和能源领域的战略迁徙,诸如内窥镜、汽车电池、发光二级管(LED)等新兴领域。
尽管这些新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样的问题仍会再次重现——大批日本企业一窝蜂地同时进入一个有前景的领域。大量竞争者将导致价格压低和盈利难题,同时让任何一家日本公司都难以在全球市场脱颍而出。
令人狐疑的是那些曾经占据产业制高点的日本企业为什么会无一例外遭遇重大挑战?是这些企业准备不够吗?并非如此。作为产业制高点的掌控者,他们早早就在为下一波产业变革做技术和产品储备,甚至有能力定义产业的未来。
但在变革到来之时,日本企业却缘何力不从心?归根结底在于“成功的诅咒”——那些令其走向成功的基因最终却成为固步自封的困境之源。日本企业本质上与诺基亚所犯的错误相差无几——诺基亚提出智能手机概念机比iPhone早了10年,触控技术比后者早3年,Ovi比苹果App Store早了1年,但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最终还是出现在了竞争对手的柜台上。
巨大的技术变革亦让苹果、三星收获了创纪录的高利润,但对日本企业而言,类似的技术变革仍是一种拖累。日本企业不仅没能从智能手机热潮中获利,就连平板电视业务也在经历亏损。此外,它们在面对日圆持续上涨的现状是表现得束手无策。日元攀升(尤其是日元兑欧元汇率走强)令日本企业在本土制造产品的做法饱受质疑,如此一来,日本生产的产品在海外出售时会更显昂贵。
日本企业的纾困良方在于其必须在核心战场直面战斗,要么具备能与中韩一较高下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要么能提供高品牌溢价、过目难忘的杀手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