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2014-04-29 00:44顾敏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份数读题单位名称

顾敏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 ”笔者在工作中,从学生兴趣的激发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列式计算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低年级段的实际问题.

一、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

1. 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比如说课上常用的模拟生活情境、创设故事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2. 可以在教学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比如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 学生由于解决了问题而获得了成功,自信心自然增强.

3. 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当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感,既增强了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

1. 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阅读量不大,识字能力也不强,在独立完成文字较多的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发生读题困难. 这是因为有生字或觉得字太多,从而产生厌读、畏读情绪. 如果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清楚,害怕读题,不愿意读题,那别谈理解题意,更谈不上解题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解题的前提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读题能力.

平时应关注学生读题、说题意的能力,课上尽量让学生来读题、说题意,及时表扬和评价,让每名学生都产生为大家读题、说题意的愿望. 也可与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上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读题能力.

2. 培养学生从题目中找“条件”和“问题”的能力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一道解决问题中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比如说:老师有一些铅笔,发给小朋友们18支后,还有16支,老师原来有多少支?有不少学生会写成34 - 18 = 16(支).

其实这样的学生是能够作出答案的,在他心里他知道原来是有34支的,但不清楚什么是条件、什么是问题,从而不知道如何用算式表达、如何去列式. 因此,培养学生从题目中找“条件”和“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在这道题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师:在题目中已知了什么?生:发给小朋友们18支. 师:很好. “老师发给了小朋友们18支铅笔”从题目中已经知道了,就是一个已知条件. 每一步算式都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还能找出另一个吗?生:还有16支.

师:你真的非常棒. “还剩16支铅笔”这也是已知条件. 现在谁来找找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生:老师原来有多少支?师:好的,这就是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 待会,要将刚才找出的两个已知条件,列出算式,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经过类似的反复练习,学生对于“条件”和“问题”的概念逐渐开始清晰,但分析已知的条件,通过计算来求得题目中要求的问题的答案的能力,还需要继续锻炼.

3. 培养学生思考是否需要画图辅助

有时一些题目,涉及路程或空间的转移,学生光凭想象很难完成. 比如说:小明家到学校54米,一天上学,走了18米,发现忘拿水杯了,立刻回家拿,这天他上学共走了多少米?

很多同学看到后觉得太复杂,无从入手. 这时可启示学生,有没有办法让小明走的路清楚表现出来. 这时可让大家试试画图. 同时要告诉学生,读题时可以边读边想. 如果觉得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太复杂了,光凭想,一时无法解决,可以动手把已知条件写一写、记一记、甚至画一画,只要你能看得更清楚,就是个好办法.

三、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列式计算能力

1. 培养学生思考是一步计算还是两步计算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解决问题一般为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在平时的解决问题练习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包括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包括分析一步计算还是两步计算,让学生通过读题和分析题目来判断是一个算式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确定每一步的已知条件和求得的答案各表示什么意思.

2. 培养学生思考并确定使用的运算是否恰当的能力

可以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都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来总结一下每种运算各表示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顺便总结一下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比如说:

原来 - 去掉 = 还剩

(去掉包括:送掉、借掉、吃掉……)

份数 × 每份数 = 总数

原来 - 还剩 = 去掉 每份数 × 份数 = 总数

去掉 + 還剩 = 原来 总数 ÷ 份数 = 每份数

总数 ÷ 每份数 =份数

3. 培养学生确定单位名称的能力

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解决问题中单位名称确定的教学时,发现一年级甚至二年级老师教学时常会直接告诉学生“单位名称就是问题里‘多少或‘几后面的那个字”. 虽然这是一个让学生提高做题正确率的有效方式,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死记硬背技巧的做题机器,他们对单位名称还不理解,只知道老师规定要在算式后面写上那个找出来的字,于是就写上去了. 有的时候还会闹笑话,比如说,一本课外书8元,买4本这样的课外书要花多少钱?有的学生就会写出8 × 4 = 32(钱),这就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了. 对单位名称的书写要建立在对算式的理解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他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结果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这就是单位名称.

总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各种状况,教师应予以重视,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猜你喜欢
份数读题单位名称
心爱的读题猫
单位名称和符号常见错误用法
单位名称和符号常见错误用法
单位名称和符号常见错误用法
本刊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要求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