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2014-04-29 12:35赵桂珍
中国经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赵桂珍

【摘 要】石林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逐年增多,给石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地保护的要求,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遗产保护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发展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如何实现遗产保护和村寨生产生活协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的核心问题。

本文在对当前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发展状况和传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旨在促进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村寨生产生活;以旅哺农;产业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村寨基本情况

1.石林世界遗产地地理位置

石林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世界遗产地地理位置24°38′N—24°58′N,103°11′E—103°29′E,核心区面积120km2,缓冲区面积230km2,并集中分布于石林县的鹿阜镇、长湖镇、板桥镇。石林是云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

2.石林世界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概况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特级区44.96平方公里;一级区62.10平方公里;二级区107.21平方公里;三级区135.73平方公里。涉及自然村寨75个,人口68300多人。75个自然村中,有35个自然村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有40个自然村在缓冲区内(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其中,35个是汉族村寨,40个是彝、汉混居的村寨。在保护区范围内,核心区的贫困人口比缓冲区多。

3.保护区内村寨居民生产生活现状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区大部分村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较少,除国家农业补贴和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外,群众无力自筹更多的资金改善村寨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备。

交通不便,保护区350平方公里内有75个自然村,超过半数村寨道路没有硬化,路况差,晴天灰尘弥漫,雨天通行受阻。

农业设施设备落后,人畜饮水设施仅有架通的63个供水主管道,全长23公里,由于管理不善,很多已不能通水,加之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特殊性,水源点少,群众饮水较为困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沟塘坝渠毁坏严重,加之多年干旱,农田灌溉用水无法保障。很多地方耕地地块小,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只能依靠人力耕种,产出较低。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多不足2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洋芋、烤烟等传统农作物,由于土壤贫瘠,生产方式落后,每亩经济收益较坝区低得多。

4.石林自然遗产资源保护对村寨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世界自然遗产是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瑰宝,保护这些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全人类的共同约定与要求。国务院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中也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内不得开山、采石、采矿、挖沙取土、放牧、开荒等破坏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因此,地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寨,许多耕地被征用实施退耕还林或生态恢复修复,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随之减少。村民的经济收入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核心保护区的村民大多从事旅馆、餐饮、导游服务、民族刺绣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等旅游服务行业,从而获得相应的收入。缓冲区村民由于距游览区范围较远,不具备从事与旅游相关行业的条件,收入也不能保证。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带来的效应并未全部惠及保护区的村民。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发展的矛盾也日渐提上日程。如何实现遗产保护和村寨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的核心问题

二、促进石林遗产地保护区村寨居民生产生活改善的产业分析

在世界著名自然遗产地石林,面对不断增长的人与地的矛盾、面对保护环境与继续发展的矛盾,如何才能更好的改善居住在周边村寨中的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尽快脱贫致富、为他们的下一代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减少对石林这一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的掠夺,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因此,必须在对周边村寨居民的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式。

1.对保护区传统农业的分析

石林遺产保护区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差。人均耕地面积特级区和一级区1.04亩,二级和三级区 2.06亩,并且,大多数耕地为斜坡地,地面的坡度比较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耕地浅、土壤肥力差,土壤重板严重,土地地块小,长期以来传统的农耕方式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石林保护区内村寨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基础比较差,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人口的增长又比较快,人地矛盾突出。单纯的依靠传统农业来发展当地经济已不能解决问题。

2.对保护区畜牧业的分析

石林保护区的气候季节性强,地表石漠化严重,草场面积小,长期以来的超载放牧,出现了明显的草场退化。石林保护区33个村委会75个村小组所耕种土地、草地、山林都在遗产保护区,如果大规模的发展畜牧业,不仅自然条件不允许,也是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破坏,更会给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带来困难。

3.对保护区林业及生物产业的分析

石林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44.1%,现有的森林主要集中在特级区、一级区,林木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在保护区以外可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依靠林业发展脱贫的可能性也不大。面对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自然条件的逐渐恶劣,石林保护区引进新的物种和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内丰富物种发展生物产业都会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危害。

4.对保护区旅游业的分析

旅游业是石林县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3,如果在保护区适当的开发旅游业,将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促进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世界自然遗产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转换,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只要采取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开发方式,科学控制旅游规模,并加强对旅游的管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旅游开发给保护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保护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实现石林世界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降低与环境的冲突的最佳途径。

(1)石林旅游品牌效应

石林县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地质地貌、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国际国内顶级景区品牌,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石林旅游业发展尚属观光型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中,农村发展空间极大。

(2)石林旅游收入与保护管理资金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与石林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保护好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带动石林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增加,相应的旅游经济收入也增加,这就使投入到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费用相应增加,补偿遗产地保护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资金也将增加。同时为石林世界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3)旅游发展和遗产资源保护以及保护区村寨居民的关系

350平方公里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涉及三大核心问题,即:遗产资源保护、旅游发展、遗产地保护区村寨居民问题。2007年申报遗产成功后,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要求,三者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遗产资源是其他二者的基础,是石林旅游和村寨居民的吸引力;遗产旅游发展是其他二者的必要条件,是遗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村寨居民生活生产水平的生命力;而遗产地村寨是其他二者的重要保证,是遗产资源保护和遗产旅游经济的承载力。世界遗产地在保护与开发发展中,不仅要强调理顺三者的位置,更要其掌握三者的影响因子。

三、解决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居民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关键性问题对策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发展遗产旅游业、加强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劳务输出工程对解决保护区村寨生产生活问题及遗产资源保护无疑是一项极佳选择。结合石林景区实际,要提高村寨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缓解当前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压力,应采取“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大发展遗产旅游的力度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又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等世界顶级品牌的支撑,可以通过遗产地展示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来增加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空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进一步利用保护区地貌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石林风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综合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对核心区内的居民,要引导他们从事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行业。对于距离大小石林等核心景区较远的村寨,在保护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林风景地貌和民族风情,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旅游产业,对于现已具备条件、乡村旅游有初步发展的阿着底村、大糯黑村等,加强宣传引导,使其发展壮大;对于现在还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如月湖村、老挖村等,每年出资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田园观光和农家乐旅游产品,民族歌舞演艺文化展示,发展农副产品和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和民族工艺品生产,增加地方民众经济收入。

对于处于遗产保护地核心区因为搬迁而新建的石林彝族第一村,土地基本上全部被景区租用了,因此除了以上措施外,领导小组还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建好新村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在石林风景区建设过程中,把彝族第一村作为一个旅游服务提供的区域来建设,引导游客在村中旅游、消费。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做生意,从而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2.实施“以旅哺农”,使遗产地保护区内村民共享石林旅游发展成果

在实施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严格保護和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加大“以旅哺农”力度,实现旅游与农业互补,景区与农村共促,让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的广大村民共享石林旅游发展成果,促进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的健康协调发展。

成立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村寨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以旅哺农工作。每年从遗产地旅游直接收入中划拨一定数量资金,作为扶持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用于保护区内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核心保护区内老年人、残疾人生活补助以及贫困家庭补助、优秀子女上学学费补助;保护区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村委会、村小组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经费;保护区内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维护等专项资金补助。

建立扶持长效机制,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村寨的扶持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协调。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如种植业结构调整制度,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制度,保护区资源保护补偿制度,保护区困难村民生活补助制度,保护区劳务输出制度,老年人、残疾村民专项生活补助制度等。

每年按照实事求是、轻重缓急的原则,结合村寨实际,认真分析梳理,确定年度扶持项目、扶持重点,分步推进项目实施,着力解决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村寨发展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最突出的问题,确保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惠及于民。

对保护区内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时,实行有偿租用的形式,租金要高于农民从耕地上种植农作物获得的收益。

3.加快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村寨新农村建设

应建立针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快保护区内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新农村基础建设,首先就要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交通条件改善、农村住房改建改造、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片整治、分步推进的原则,在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

制定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将建设、规划、管理、经营放在同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对保护区的建设中,要将保护的核心区、控制区、搬迁安置区等进行明确的划分,对自然村落的格局、历史风貌、整体环境设计、古民宅修复等必须要有明确要求。同时,要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村寨的个性和亮点,突出各村特色,建设特色鲜明、效益明显、居民幸福的和谐新农村。

有针对性地搞好建设项目的部门协作,捆绑落实建设计划,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异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饮用水、乡村文化中心、乡村体育、绿化示范村、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农村电气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农村土地整治、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等项目的有机结合,不断形成建设合力。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村民生产生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规费标准、优化服务质量,凡涉及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建设的收费项目,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75个村寨道路基本实现全部硬化;80%以上农户实现燃料沼气化;80%以上村寨用上清洁卫生水;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点25个;实现核心区大部分村寨有科技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室;大部分村寨有太阳能路灯,有清洁的公厕,使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的村寨面貌和居民生活有实质性提高和改善。

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深化、惠农政策的增加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部分保护区内的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实力,以建设富裕村寨。

要结合本县实际深入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扶持发展本县农特产品,如石林圭山山羊养殖,甜柿、油桃和冬枇杷种植等,形成产业,并创建自己的品牌。鼓励发展如石林万家欢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用地开发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每亩收益,增加劳动就业,从而带动周边村寨协同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5.加强实施遗产保护区人口输出工程

石林遗产保护区人口多,分布广,有些居民已失去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在这样的地区,就地发展无法解决生活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措施,对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还草,部分失地或全部失地的村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在景区综治、环卫、园林绿化、景区资源保护、护林防火等石林旅游管理和服务以及所有与游客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行业优先录用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的村民,使大量保护区内村寨农民转移到非农就业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增加旅游岗位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的发展模式,实施环境减压工程,逐步从石林遗产地保护区输出部分剩余劳力到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缓解遗产地保护区内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世界自然遗产是石林遗产保护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而当地居民的态度及生活状态又对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让当地居民从遗产旅游管理与开发中获得经济利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通过旅游开发建立和谐村寨,拓展居民生存发展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区旅游管理与发展的积极性,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与村寨发展的矛盾,使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生产生活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钱薏红.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6.21(2):13-20

[2]史鹤凌.规制中国遗产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107-110

[4]张丹丹.旅游开发地区的农村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研究[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云南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石林景区总体规划修编[M].云南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2009.9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