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英
【摘要】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和新思想不断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一言堂变成了大家谈,每一节课基本上安排了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喊着、叫着,热闹非凡. 的确,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我们静心思考,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漫无目的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有效”.
【关键词】 教学方法;设计;有效
一、有效地制定三维目标
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效果,即教学的有效(实效)性.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效制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要制定合理,如果目标都弄错了,那么如何谈得上教学的有效性呢?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终点. 要深刻领会“三维目标”的内涵,促进“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另外要将制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这节课的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笔者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而他们对三角形全等的原有认知十分的少,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笔者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名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三角形全等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的不同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达到了高效.
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是手段,不是目的,创设情境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孕育在有趣、有真、有思、有效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知识会更加流畅、充实!
三、有效创设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师扎实地指导并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关注活动中的思考,扎实有效地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数学思想和学习方式,教师通常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那种人人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经常会有亮点,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但是多数的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只是教师片面追求的一种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能做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五人一组,用几分钟时间凑在一起说几句,看上去热热闹闹,根本没有起到效果.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讨论,此时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笔者在教“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 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如“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笔者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能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地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也要考虑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有效创设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日益丰富. 当前,在数学教学中,除使用模型、教具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已普遍运用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通过操作演示,丰富和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具体形象,又直观易懂,还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例如,在教“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在讲到复杂图形的剥离或者基本图形的拼合时可运用电子白板来操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 总之,目前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 但是教师上公开课时,基本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至于哪些环节使用课件对教学有益则成了次要问题. 教师上课可以一个字都不要板书,成了课件的讲解员,甚至有些上课的老师不熟悉信息技术,一旦操作不当,就束手无策、方寸大乱,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教师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课件手里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一定要记住: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在制作课件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关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