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摘要】培养基是微生物检验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具,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就培养基的制备过程、理化和微生物学指标控制、其他影响因素、质控记录等方面,讨论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48-02
微生物检验涉及饮用水、食品、公共场所、食物中毒等方面,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其中培养基作为微生物检验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全面的培养基质量控制国家标准,以致培养基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基的质量控制作一阐述,为有效控制培养基质量,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作参考。
1 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控制
1.1 称量
称量工具与设备事先应经计量认证校准;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以防交叉污染。称量动作要缓慢,防止吸入具有刺激性的培养基粉末。由于培养基中的琼脂粉末具有吸湿性,吸湿后致使自身酸化,影响pH值,因此称量环境应配置温湿度计,并在湿度较低的环境情况下进行。量取水时应使用权威计量部门校准的带刻度的量筒和移液管,不要使用外吹式移液管,严禁嘴吸移液管。
1.2 溶解
复水的容器一般采用清洁无污染的中性硬料玻璃、搪瓷或不锈钢制品。复水时所用的容器的大小要大于复水后培养基总体积的2倍以上,防止在加热溶解过程中培养基溢出[1]。所选用的水必须是专用纯净水或者经消毒过后的无菌水[2]。含有琼脂粉的培养基在加热溶解之前可以先浸泡数分钟,加热过程中边搅拌边观察,直到玻棒上的培养基呈胶状液体,否则配置好的培养基会发生分层。
1.3 分装和灭菌
一般将培养基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固体培养基约为试管高度的1/5,半固体培养基约为试管高度的1/3为宜,而装入三角瓶的培养基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分装后立即灭菌,避免微生物生长繁殖,不仅消耗养分,还会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灭菌前,在所有灭菌物品上多放几层厚报纸,可以有效减少冷凝水的产生,避免冷凝水打湿棉塞而造成污染。培养基灭菌要完全,参照培养基说明书进行,灭菌时间不能过长或多次重复灭菌,以免增加酸性反应。
2 理化指标控制
2.1 pH值测定
灭菌前后都需要进行pH值测定。液体培养基的pH值可采用连接可渗透陶器型液体接头的电极测定,固体培养基可用带有针式电极的pH计测定pH值。当测得的pH值与配方中规定的pH值的差异小于0.5个单位时,可用1N NaCl或HCl调节pH至规定值。如果差异大于0.5个单位时,应弃去此批培养基并寻找原因,通常是由于水质不佳、培养基变质或配制方法不当所致。
2.2 凝胶强度测定
凝胶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灭菌条件特别是pH会影响凝胶强度。Gelometer(Marine Colloids Inc.,2,Edison Place,Springfield,NJ 0708 1,U.S.A.)和the LFRA Texture Analyser(C.S.Stevens&Son Ltd.Dolphin Yard,HolywellHill,St.Albans,Herts,U.K.)均能提供良好的测量性能。商品干燥培养基的凝胶强度控制在450-650 g/cm2之间,半固体培养基的适宜凝胶强度在90 g/cm2 左右。
2.3 水分
取适量培养基,置铝箔盘中,以110℃.min-1加热烘烤至恒重,失重百分比即为干粉培养基中含有的水分比例,失重百分比应≤7%[3]。
3 微生物学指标控制
3.1 生长率和选择因子
(1)固体培养基采用改良的Miles-Misra法(定量方法),计算生长率P=Ns/No(No=对照培养基的菌落数,Ns=试验培养基的菌落数)。非选择性培养基PR≥0.7,选择性培养基PR≥0.1。选择因子SF=Do-Ds,Do是对照培养基上至少10个菌落的最高稀释度,Ds是试验培养基上至少l0个菌落的最高稀释度。SF,Do,和Ds采用log10为单位来表示。非目标微生物的SF≥2。
(2)液体培养基采用目标和非目标微生物的定量稀释方法计算生长率PR和选择因子SF,方法同前述[4]。
3.2 無菌试验
每批配好的培养基均需进行无菌试验,以确保灭菌效果。配制大量培养基,可采取抽样方法进行选取任意10支的量做无菌试验,少于100份样本选取5-10支做无菌试验。确定无微生物生长方可使用。
4 其他影响因素
4.1 一次性消耗品
一次性消耗品如一次性培养皿、一次性移液管、均质袋、封口膜、脂棉、试管帽(塞)、化学灭菌指示带等,也将影响培养基的配制质量,必须保持干净、无菌及精确。每年至少检查1次,以确保培养基配制的质量及微生物检测的质量[5]。
4.2 培养基的标识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应正确标识,内容包括培养基名称、用途、储存条件、有效期或推荐的储存期限、无菌实验结果、配制日期、配制者和复核者,保证培养基在使用、贮存过程中不发生混淆,防止错用。
5 培养基质控记录
培养基质控记录包括入库登记记录、配制记录、高压灭菌记录、技术验收记录及评估报告、菌种使用记录、培养箱使用记录等,各种记录应认真填写并制成档案保存。
6 讨论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在质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一个环节,任一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培养基质量不过关,最终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因此,我们应系统全面的做好培养基质量控制,确保培养基质量,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绥家, 黄宏星.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20): 112-114.
[2]景晓敏.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9):250.
[3] 马仕洪, 杨美琴, 刘鹏, 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照培养基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药事, 2012, 26(8):847-851.
[4]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n.ISO/TS 11133-2, 2003.
[5] 汪穗福. 微生物检测验证技术[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