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理念:传统精神与现代追求的交融

2014-04-29 00:44:03翁永兴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尚德内涵

翁永兴

摘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从“德” 字原初内涵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教育”的新格局。“尚德”理念中,“尚”的内涵为尊崇、崇尚;“德”的内涵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关键词:尚德教育;“尚德”内涵;尚德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1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作为最基层的学校,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教育的前沿思考,以促进学校教育自主、全面、深入的综合改革?

“尚德”,是我们学校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雕刻在教学楼前的巨大石壁上。高大的篆书“德”字,仍立于活动区的德文化广场上。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考,我们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教育”的新格局,开展了“尚德课堂”等新探索。

要理解“尚德教育”和“尚德课堂”,就要先弄清“尚德”的教育理念。在“尚德”理念中,“尚”的内涵比较确切,即尊崇、崇尚;“德”的内涵比较复杂。而从教育学的视野看,“尚德”理念首先可以理解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其次可以理解为“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因此,“尚德教育”体系中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是理解“尚德”理念的四个关键词。

一、“尚德”第一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大道乃无言无形,大德则厚载道行。如何理解我校石壁上那“尚德”之“德”呢?

从字形看,“德”的部首为“彳”(chì),“惪”声。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写为“ ”字,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表示行动的符号。对“彳”,《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1]可见,“彳”表示与行走有关。其右边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视之意。这样,“德”字可释为“遵循本性,直视所行之路”。而金文中,“德”写为“ ”字,“目”下面又加了“心”字成了“惪”字,意为“心、行之所值”。综合来看,“德”字的第一层内涵表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向前或者向上行走。

“德”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涵呢?这种解释有什么文字学、文化学依据呢?

当年,东汉许慎根据“六书”之“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原则,在《说文解字》中对“德”字作了这样解释:“升也,从惪声。”[2]古代学者认为,“德”释为“升”,也可引申为“登”。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这样注说——

德,登也。当作登。辵部曰迁。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何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德,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3]

桂馥在《说文义证》卷六中也说:“古升、登、陟、得、德五字义皆同,陟读为德者,古同声。”[4]《集韵》认为,“惪”字与“陟”同意,与巡狩礼有关。而《现代汉语词典》[5]对“德”解释为三项:道德,品行;心,心意;恩惠;姓。这似乎与“德”的原初义“升、登、陟、得”动词性解释皆不相关。

那么,如何理解“德”字的动词义呢?原来,“德”的动词义与上古巡狩礼仪相关。

上古有“陟其高山”以祭祀上天的巡狩传统。尹荣方先生在《巡狩之礼与“德”字的原初意义》[6]一文中考证,“德”字解释为“升、登、陟、得”,与上古时代先民登山祭祀天地神灵有关。

尹荣方先生引用了清代胡培翚在《仪礼正义》[7]中的观点——

天子巡狩四岳,各随方向祭之。于山言升,于川言沉。是就其处而举此礼。故知是王者巡狩之事。

他认为,巡狩即封禅、祭祀之事。《尚书》[8]载,上古尧时,尧命羲和氏的四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老,羲叔为南岳长老,和仲为西岳长老,和叔为北岳长老。舜帝时代,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据《尚书》[9]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时,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可见,“德”的原初义“升、登、陟、得”、“心、行之所值”与封禅礼仪密切相关。

对上古的巡狩礼或者封禅礼,《后汉书·效祀志》认为,“封者,增天之高,归功于天”,“于泰山上立封……骥近神灵”。东汉末年经学家卢植认为,古代封禅礼是“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气于天也”。

对这种巡狩礼或者封禅礼的本质,尹荣方先生则认为是“祭天与观象授时结合的礼仪”。也就是说,古代举行的巡狩礼或者封禅礼,是向天下确定与颁布时令,蕴含着先民对季节变迁、天地时令的认知。而天气时令对万物生长又起到了繁衍、化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登上高山以祭祀上天,引导天下以顺应天时,从而更好地生殖、化育万物,即“德”的原初内涵。这就是“德”为什么可以解释为“遵循本性,直视所行之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这也是我校“尚德教育”境界中,“德”字第一种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文字学、文化学层面的溯源。

从“德”的这种内涵看,我校的“尚德教育”崇尚的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德”原初内涵。这种原初理念的追求,意味着学校办学哲学思想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上的自然意愿;这种原初理念的追求,也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这种原初理念的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这种原初理念的追求,还意味着学校德文化的建设应遵循学校教育的本心,顺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自然要求。

当我们从文字学、文化学层面深入地发掘“尚德”的原初内涵,并将其提升到“尚德”教育理念的层面,我们学校的教育追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被紧紧地联系到一起、融合到一起。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基于“尚德”理念,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并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了全面开展“尚德教育”实验的方案,将学校、师生的教育梦想、教育追求和谐地凝聚到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深化学校内部的综合改革。

二、“尚德”第二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在整体设计我校综合改革方案——“尚德教育”时,我们积极将古代优秀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文明融合,力争创办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尚德教育”。基于“尚德”的办学理念,我们还将“德”字内涵理解为“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那么,“尚德”的这种教育内涵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我们在假设——教育者按照“德”的本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其“向前或者向上行走”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自然触及“德”的第二个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尚德”理念中,“德”的第二个内涵指向“道德”或“个性”,即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易·乾卦》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唐代孔颖达认为“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在“尚德教育”中,我们期望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进“厚德”的教育教学与学习境界。所以,“尚德”的第二层意思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传统哲学视野中,“德”内涵相当丰富。儒家认为,“德”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结合现代教育追求,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德”的这一层义项还指恪守道德规范上的“操守”“品行”,做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育恪守道德规范者,使之有“操守”,厚“品行”,做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文明人。结合“德”的第一层义项看,这种教育取向,强调不违背师生个性,不违背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

我们提出“德”第二个内涵的教育学、文化学依据是什么呢?

在传统哲学中,“德”的内涵充满着生命意蕴,充满着生命的萌动。上面说到,“德”关乎时气,时气是生育、生殖之气。《庄子·天地》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所以,“德”的内涵可以训为“生”,“生命诞生”。《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德大,没有什么比化育生命更有意义更加崇高的。如果将上古时代的“德”内涵和《庄子》视野里的“德”取向连起来,我们会看到,上古时代帝王们“陟其高山”,举行巡狩礼或者封禅礼的目的,就是为了“生”, ——希望天地能够多多地化育万物,让天下承受更多的雨露滋润。——这样,“德”的内涵演变就非常清晰。

这种“生”,当然应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道德经》所强调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化育而不据为己有,发展而不恃仗其能,尊重而不肆行主宰。所以,东晋玄学家韩康伯认为,“施生而不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即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万物。据此,我们结合现代教育的追求,提出了“德”的第二个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也就是说,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实施“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教育行动,其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让学生在校园里享受真正立德树人的化育。

那么,这种“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教育追求,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呢?

《周易》的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如天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像大地容载万物。教育如何进入“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境界?《道德经》上这样写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却不使之受到束缚、羁绊。那么,在“尚德教育”境界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只要遵循本心,努力向着“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境界前进,就能实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生成目标。也就是说,当“德”可以理解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时,“尚德教育”真正的追求就是为了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这里出现了“道”与“德”这两个概念。

《管子·心术上》[10]载:“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里的“虚”就是“道”的功能,就是生殖、化育万物的功能。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道”与“德”的地位应该是“道之尊,德之贵”,其功能应该是“道生之,德畜之”。“道”与“德”的关系,在《管子·心术上》论述得非常明确——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低 。无所低 ,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古代哲学视野中,“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管子认为,“道”是虚而无形的,并无所抵触的。“德”是道的体现,万物赖以生长。“道”与“德”没有什么距离。如果硬说距离的话,就是“谓其所以舍”——“德”是用来体现“道”的。

对于“道”与“德”的关系,古代先哲多有论述。如《韩非子·解老》篇说:“德者,道之功也”; 唐朝宰相陆德明在《老子音义》中说:“德者,道之用也”;苏辙《老子解》也说:“德者,道之见也”;严灵峰在《老庄研究》中指出,“德就是道的形式,道就是德的内容”;陈鼓应亦指出:“道的显现与作用为德。”[11]这里的“德”均主要不是指伦理道德或品德,而是指万物和人得之于“道”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生命本质和个性特征,由此而形成了道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颇具理论特色的“德”论传统。[12]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尚德”的内涵,我想,就是“道”与“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尚德”之“德”——“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教育”,期望通过“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式的“养之覆之”,让学生走向“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立德树人教育境界。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有四个关键词: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在“尚德教育”境界中,有了师生们的“道”,才有了“德”的自由、自然、快速的生长。而“尚”则指向师生自主、主动的追寻——努力调动自我积极性,努力用好学校资源,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让智慧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最大化发展。

综上所述,“尚德”是我校办学理念。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了传统优秀“德”文化的丰富内涵,整合了学校既有文化积淀与现代教育追求的新理念,设计了“尚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全面积极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尚德教育”是在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上提出的。

参考文献: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42.4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4]桂馥.说文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尹荣方.巡狩之礼与“德”字的原初意义[J].汉字文化,2014(1).

[7]胡培翚.仪礼正义[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9]尚书[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10]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7.

[12]李霞.道家之“德”的生命论意蕴[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尚德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尚德学校的德育工作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一
尚德机构2018财年Q2净收入4.818亿元,净亏损2.718亿元
留学(2018年17期)2018-05-14 11:47:32
画家要做修身尚德的人
内涵漫画
爱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