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塑造出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和节奏。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者善舞,拙人伤己。就历史学科而言,因其学科内容的特点,其与信息技术整合,更能体现技术的双刃剑特质。更进一步说,则是因为近些年教育技术领域的普适性研究远胜于学科整合的微观研究,从而导致忽略了学科自身的整合这一状况,所以,历史整合课堂的优化设置,对学科整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点状历史记忆重构——资源库、情境激趣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需要具有双重时间观念。第一重时间观念针对历史学科而言,历史是从现在到过去的“旅行”,在“旅途”中,时间因事件而具有空间意义。第二重时间观念是针对历史整合课堂来说的,整合课堂空间因规定的上课时间而具有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意义。教师要具有双重时间意识,才能够实现时—空的有效转化,从而引导教—学模式合理建构。
如何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有效转换为历史整合课堂中的时—空观念,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在一次历史教学研讨会上做过调查,94%的教师认为,情境激趣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激趣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库中课件的使用。
实际上,不只是历史学科,其他人文学科都比较强调情境激趣,如语文。但是,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来讲,因为其历史中事件的原因,会更依赖资源库。
历史事件向课堂的“迁移”,无形实现着时—空迁移,这种迁移更多体现于点对点。如果说历史学科对资源库依赖性强的话,那么,它也就会对其他学科在运用资源库方面具有更大的提示作用。这个提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侧重第一重时空观念
相对于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而言,历史更侧重于人物、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等,丰富的资源库更容易让教师找到对应的课件,从而有意地放弃或忽略对课件资源的拣选。笔者曾听两位教师讲“汉初”时期的历史整合课,一位教师选取的课件素材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楚汉争霸》中的片段,而另一位教师则制作了幻灯片,不只设置了动画和声音效果,还挑选了刘邦、项羽等相关人物的图片,并链接了相关视频。实际的效果是,选取热播电视剧《楚汉争霸》片段为素材的历史课效果更佳。显然,制作幻灯片的教师花费了更多精力来“还原”历史中的第一重时空,但是,相对于另一位教师来说,只有第一重时空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到整合课堂中的时空——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力、兴趣度。诗意一点说,教师不应只是《神曲》作品中的维吉尔,更应是《神曲》的作者但丁。
2.侧重第二重时空观念
继续借用《神曲》这一比喻,即使是作者但丁,也并不能完全掌握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让作品中的人物自主,才是好的作者。同样,教师也不能过于强化整合课堂中的“技术”因素,忽略学科本身的特点。当教师的第二重观念占上风的时候,更容易形成“机灌”或“人机交流”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背后,乃是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使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第二重时空的重视,更容易因为课件使用不得当,或多或少,或简或繁,使重视如同无视。
这两种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中的时空转换路径比较明显,对于依赖资料库而创建的课件而言,有效激趣是其任务之一。但是,运用课件整合形式的“情境激趣”层次远不是历史信息化的旨归。在学科整合中,“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层次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或活动融为一体。
● 线形历史中的整体思维——学习过程建构、发展思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提出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历史中的各个事件或现象,不是孤立地存在。针对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大多数教师也在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模式,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欲形成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对于历史整合课而言,在此整合层次中,据笔者观察,教师多侧重第二重时空观念。这首先是因为,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多数教师对此已形成共识;其次是,大多教师并不能将历史事件、现象等相互联系的“本性”贯彻到整合课堂,并进而让整合点有机联结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历史整合课来说,是不是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后,整合点之间就能自然连结起来,从而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能力呢?
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讲《秦的统一》一课,他的整合点设计得很合理,同时,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也比较成功。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把从教学光盘《上下五千年》、电影《英雄》等剪辑出来的相关素材与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结合,让学生通过剪辑拼接素材片段的内容表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将几个整合点有效连接起来了,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整合方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通过双重时空的转换,能更清晰地呈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路径。对历史整合的双重时空转换的讨论,相信也是对其他学科整合的学科自身特点和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