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军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革命,其意义必然是实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这是千年来教育者一直梦想达成,然而却无法靠人力完成的任务。”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从单机任务结构到分布式云部署架构、从早期的CAI教学到现在的智慧校园应用体系、从幻灯片到电子白板的多屏互动、从传统的黑板课堂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MOOC混合学习模式、从校校通政策到三通两平台的发展新格局,甚至从粉笔到录课笔的微妙转变,从传统鼠标到超极鼠的智能应用……无一不透露出创新带来的新变化。IT新技术的发展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应用,及至13岁TED演讲者的骇客学习法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许多新型的教与学的创新模式,其中软件与资源总是成为应用生态链中最关键的一环。本文试图以多重视野与您一起盘点相应关键词,以启发更多的创新应用,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规划思考。
● 信息策展
目前,互联网的结构化、一键式互动以及社交内容策展都在快速发展,这也迎合了大多数用户不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原创上的心理。信息策展在多个行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样,在教育软件与资源铺天盖地的应用场景中,人们在网络上收集、组织和分享软件与资源信息的行为也变得炙手可热。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也成为应用的主角。在国家统筹和政府倡导的各类优势资源行动中,教师个人也很少去原创。在信息达到海量后,就很需要能负责筛选和甄选优质信息的角色,在教育软件与资源的大潮中,教师个体自然以策展人角色在进行着自我的信息管理与应用甄别。从而形成当前软件与资源大潮中的一大主体应用行为。
在信息策展中,教师会把与自己相关的所有应用都以自己最熟悉或最擅长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最终实现收藏或分享发布进朋友圈,包括常用的网络地址、文件资料、软件资源、脑图思维、应用入口、公众账号、共享平台、通讯录、会议课题、圈子交流,等等。通过信息策展和可靠的朋友圈传播,使得有效的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也减少了信息收集与可用性甄别的时间。
● 资源获取成本
当前的信息化普及环境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软件与资源的生产者,教育软件与资源已不再是量少不精的问题,而是多得让用户无从选择的难题。很多优秀的软件与资源仅在小范围内传播,特别是重点学校及初创企业的优质资源更是知者甚少。由此,一方面互联网上信息过多导致搜索、发现、咨询的时间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用户也面对信息资源有效性的匮乏。网上软件与资源信息的分散成为多数普通教师的一大痛点。而共享为大众化的软件资源又因不符合个性需求很难深入应用。虽然信息策展模式解决了一些通用免费资源获取的难题,但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需求内容依然使得当前实际应用的资源获取时间成本太高,各类网上应用商店或在线教育的收费资源,使得教师的资源获取成本面临时间成本与财务成本的双重压力。
针对资源获取成本的问题,有人提出可行性策略,即日常积累并收藏,关注有时代前沿发展眼光的公众刊物、自媒体、企业公众号等,建立自己的工作人脉“专家圈”,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并拓宽视野,在应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免费软件资源或收费资源的优惠活动信息,最大化减少投入成本。
● 软件鸡肋
在IT技术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教育企业的软件开发水平也与日俱增,公司无论大小,多数都号称能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这些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因难以满足个性化整体需求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至成鸡肋困境。在这类软件体系中表现了角色参与感不强、用户体验太死板、服务体系多维化、软件设计的创新应用理论模式与实践可操作性的脱节等问题,反变成软件应用中的消费困惑。
在笔者印象中可初步罗列当前各类解决方案中包括的模块大致涵盖有:基础平台、建站系统、OA、数图、MOOC平台、在线教育平台、云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网络教研、远程培训、音频视频会议、协同备课、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综合评价、练习评测、智能组卷、在线考试、研究性学习、学情分析、教师发展评价、教学归因分析、健康营养监控、校园一卡通及家校互动,等等。
软件鸡肋是教育用户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有专家指出,用户在规划时尽量不要选择大一统的所谓整体解决方案,可根据不同应用寻找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子应用模块,用一个上一个,并要求开发方提供第三方标准应用接口。由于教育领域的需求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垂直化,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或一个单位完成所有的应用开发。因此信息化的最佳应用一定是聚合不同领域优秀子模块的局部应用汇总,实现统一认证与标准接口管理即可。以当前流行的Bestsch智慧校园平台应用为例,因为每一个应用功能均可实现独立的个体云服务,同时也能实现第三方标准化平台的统一用户认证对接,所以用户选择时可根据需要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云服务模块,不一定全选。
● 软件资源重定义
信息化发展中因新技术与网络思维的触发使得各地有了创新实验的更好条件,由此也激发了各类教育专家对教育的重新思考,从而提出基于教育生态和未来课堂的若干设想。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重新定义好学校、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审视教育、重新发现课程、重新设计未来学校与未来教材、重新倡导立德树人的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等均是大家思考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软件与资源也被重新定义成各种场景:软件与资源的采购安装变成完全的云服务,学校或地方教育局主导的资源共建共享变成国家主导下的优秀教师一人一课的免费应用,通用教育软件转变成个性化支撑平台,大而全的优质资源转变成个性化应用需求的碎片资源,传统课程转变成多样化的MOOC课程等,这一切变化皆可浓缩成一个字:云。
在另一个层面,软件资源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思维而被赋予了更多场景应用的属性,如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人一课表和35中的数字化课程,上海教委支持的TED模式学生汇演、上海大同中学CIE课程模式和市西中学思维广场等,这些皆表现出学习者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并举的应用环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们不单纯是某些软件和资源,也可以是思想是行动的数字化记录呈现,或是一个集软件资源的场景整合体。
● 教育轨迹大数据
信息化时代,学习过程就是数据产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数据采集与档案管理,最终可形成大数据轨迹曲线。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体化教育。根据数据曲线也可快速判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特质与悟性状况,更好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策略,真正实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这就是教育轨迹大数据。当前,上海部分中学引入的IMMEX互动训测平台和Aischool测评系统及思来氏课堂分析技术等正在做着局部的有效探索。
● “个性化”均衡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曾指出:均衡≠平均,均衡的状态是和谐,均衡的目标是发展;质量的最终表现是有品质的特色,是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品质特色服务等。
针对各地都在进行的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笔者很认同李奕老师的观点,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寻找教育均衡的“个性化”出路。应针对本地的环境与资源建立适度均衡的教育体系,而信息化则成为最好的支撑条件之一。聚焦在软件与资源层面的体现便是:根据不同的应用能力与经济基础做好阶梯与批次划分,进行差异化的软件与资源部署,不宜按统一标准一刀切,最适合当下发展的才是最好的。配套的软件资源可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实现快速迭代更新,最终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应用差异,从而有效助力教育均衡的整体性实施。
● 教育微入口
以手机与平板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有效的设备环境支撑,无线带宽的提速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多样化发展,PC应用因为沿袭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及高配置依然占据办公教学的头筹,微信、微博、论坛圈子、QQ群、单位邮箱、班级社区、学科网站群、微课专区、互动评测、作业帮助、论文批改等,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到自己需求的应用界面。
当一个人在越来越多的入口应用中切换时,无形中降低了使用效率,增加了时间成本。微入口应用本质上是指将用户的多个繁琐的常规应用无论是PC侧还是移动侧,均以一种个性化自定义导航一步直达的方式呈现。
当前有一些软件可实现微入口的部分功能,如浏览器的自定义网址导航功能,数字校园软件中的收藏夹功能等,这些基于浏览器或软件的应用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更换了浏览器或软件还要进行导入导出等操作,相对会比较麻烦。笔者见到有一款千云超极鼠的硬件入口产品可直接通过鼠标按键一点直达用户自定义导航页面,且不需安装任何软件和驱动,也不受浏览器与其他教育软件的限制,确实方便了很多,但不足之处是该产品目前还没开发完移动端的配套应用,估计不出半年就应该能呈现双网(PC侧与移动终端侧)互动的应用格局吧。
● 新专业能力
笔者在“教育能见度”微信公众号中读到沈祖芸老师关于教师新专业能力的专题文章,很受启发。文中提到:过去,教师只需要传递已有的知识,而今天一线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必须不断应对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要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而今天,教师需要支持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利用工具构建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过去,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今天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
的确,发现适合的课程和资源是教师的新专业能力,而能积累收藏并系统化分类展现学科相关的专题软件与资源也是当前教师新专业能力中要体现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感知现在,与其盲目地因循守旧做“蜡炬成灰”的炮灰牺牲,不如做一个有新专业能力的幸福教师。
● 资源垂直应用
当前的教育资源已呈现多样化和垂直化应用格局。在国家规划层面,已包含有基础教育资源、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特教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同时社会上有以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东方教育、好未来教育、巨人网校、学大教育等各类网校的高清课程教学资源,也有教育企业研发的专题教育资源,如《央视影像辞典》、《数字生物馆》、《中国通史》纪录片、《Discovery探索频道》纪录片、《BBC视频资源库》、《陶行知纪念馆》、NOBOOK虚拟实验室,面向个人的“袁题库”、“作业神器”等,也有各大出版社的专题网站资源,如人教网、跨学网、天文数媒、人大数媒等。
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垂直应用已经形成新一轮的应用需求格局,教师不再局限于从无到有的素材资源及学科教学资源,更多的会根据专业发展寻找权威的学术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如人大数媒的社科文献数据库检索和学者在线等。学生的课堂资源也会包括各类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各类电子期刊库等动态更新的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还有大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类的如Treehouse在线编程教育平台,搭搭看_3D积木搭建平台等。
另外,以iPad教育商店和Google Play教育应用商店为代表的可运营型教育资源也因为教育市场的细分应用而成为资源垂直应用的一些热门入口。
● 微阅读——微信碎片、自媒体与公众号
可以说有史以来,没有哪一次带来的阅读变革有微信这样大的碎片阅读的冲击与影响力。而以微信为依托的自媒体与公众号的阅读更成为一种创作、分享与收藏的高粘度“学习”方式。教育碎片化资源在微阅读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反思。比较典型的微信自媒体与公众号有“教育能见度”“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及家长应用的“家庭教育之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