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014-04-29 00:44黄颖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2期
关键词:经济性状生长发育水稻

黄颖林

摘要[目的]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摸索一条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途径。[方法]2012年在金城江区凌霄村在早稻和晚稻生产期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4种栽培方式分别为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A)、稻草还田常耕抛秧(B)、稻草还田免耕抛秧(C)、非稻草还田常耕抛秧(D)。[结果]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各处理分蘖高峰期相同,但分蘖量有差异,表现为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A;抛栽后30 d分蘖大多属于无效分蘖。各处理早稻全生育期均为130 d,晚稻121 d,说明免耕抛栽和常耕抛秧对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没有影响。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产823.5、850.5 kg/hm2,增幅分别为9.1%、9.3%;晚稻分别增产811.5、1 084.5 kg/hm2,增幅分别为10.0%、13.2%。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收2 805.0、2 854.5元/hm2,晚稻分别增收2 847.0、3 369.0元/hm2。[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免耕抛秧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节省劳力,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不但能解决稻草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稻;栽培方式;生长发育;经济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355-02

1.1供试品种 早稻品种为超级稻Y两优1号,晚稻品种为超级稻天优3301。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A)、稻草还田常耕抛秧(B)、稻草还田免耕抛秧(C)、非稻草还田常耕抛秧(D)。进行简比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90 m2(小区长15 m,宽6 m),小区间距30 cm。

1.3试验方法 试验田早稻于3月12日播种,采用编织布隔层育秧技术培育壮秧,4月15日抛栽。晚稻于7月5日播种,采用编织布隔层育秧技术培育壮秧 ,7月31日 抛栽。抛栽密度:早稻24万蔸/hm2,晚稻27万蔸/hm2。按常规施肥方式:基肥占50%,分蘖肥占35%,穗肥占15%。

水分管理:试验小区抛栽时田面保持薄水层,5~7 d立苗后,保持浅水层管理方式,促进根系生长,增加低位分蘖,同时促使茎秆粗壮,抑制叶片徒长。有效穗数达到300万苗/hm2时排干厢沟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2~3期回薄水层施穗肥,之后保持浅水湿润;幼穗分化5~7期田间灌浅水,齐穗后保持湿润,自然落干至成熟。

1.4调查项目 各处理定点观测10蔸,取平均值,分别调查水稻植株生育进程和分蘖消长动态。其中,抛栽后每3 d进行一次叶龄和分蘖消长动态观测。收割时每个小区随机取样10蔸,待干后进行经济性状分析。水稻成熟时分小区收割,晒干称量,统计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群体动态的影响由表1、2可知,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各处理的分蘖高峰期相同,但分蘖量有差异,因素效应为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A;抛栽后30 d的分蘖大多属于无效分蘖。处理A和处理C分蘖速度较慢,但其基本苗少,通透性好,有效分蘖数量大,有效穗多。处理B和处理D分蘖迅速,分蘖高峰苗数量大,但形成有效分蘖和有效穗的数量相对免耕栽培的少,主要原因是通透性差,抑制了有效分蘖的形成。

各处理早稻全生育期均为130 d,晚稻121 d(受低温影响,生育期推迟5~7 d),说明免耕抛栽和常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没有影响。常耕栽培处理由于分蘖数量较大,群体总苗数中有效分蘖率较低。

2.2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由表3、4可知,免耕栽培和稻草还田免耕栽培比常规栽培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明显提高。其中,水稻免耕栽培和稻草还田免耕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811.5~1 084.5 kg/hm2,增产幅度达到9%~13%。

猜你喜欢
经济性状生长发育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冬油菜栽培技术探析
大豆品种对比试验总结
开平市八个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