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研究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联

2014-04-29 03:14刘洋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审美教育

[摘要]文章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出发,分析音乐认知发展的大脑心理机制以及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提出构成音乐审美文化的多元象征体系,探讨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研究与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并进一步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对提升和培养音乐创造性能力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认知;心理机制;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是主体对客观形象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强化的意向性体验过程,是一种基于审美客体而又超越了现实性的理想化体验。目前学术界已经进行广泛和深入地研究了音乐的审美教育、情感道德价值等,但对于音乐认知过程中的概念象征、符号加工、逻辑抽象、时空想象、关系推理以及思维理念意识的优化建构等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价值问题,更需要进行多学科和交叉性的深入研究与客观实证依据,从而才能有利于音乐文化对音乐审美教育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近来对于音乐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多是基于艺术、人文与神经科学一体化的模式来辨识音乐对人类大脑的复杂影响,并以神经系统的客观变化来阐释人类认知音乐的心理机制及其表征方式,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音乐研究的准确定量性,并使人们能够深刻理解音乐认知的研究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结构体现为主体的心理要素,诸如感知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同化方式,换句话说,它体现了音乐文化内化并转化为审美主体新的心理活动载体形态,具有时空交汇的特点。

首先,在生理结构上,主体感知音乐特征的区域包括耳蜗神经节、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以及内侧膝状体所组成的皮层下结构,这些结构是对音乐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加以展现的载体,成为了大脑皮层建立的一级信息感知模式,它能将其所负责的乐声分解为不同的频率成分(即频域加工),并以听觉组织所具有的频率特征和实践特征为基础,从而使人类在大脑中形成了最初级的音乐表象。

其次,生理结构上的感觉皮层结构,即由初级听皮层、次级听皮层、第一听觉联合区以及第二听觉联合区所组成,构成了音乐感知的二级信息感知模式,它为组织相应的本体经验和情感状态提供大脑生物学的载体基础,并在音乐表象中首先渗入了主体的情感动机或者是其特定的经验,甚至可以体现在主体所具有的更高层级的心理表征之中,从而使得主体的音乐审美理念及理论知识与人格理想等能够发挥主动性,并对情感、经验等审美状态的形成产生积极能动性的作用。

再次,生理结构上的大脑联合区结构由颞极、枕颞联合带、额颞联合带、边缘系统以及边缘旁区、丘脑和下丘脑等神经元组成,它们占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能够处理内部信息并持续缓慢地发出一些可逆信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各种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评判认知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都依赖于大脑的这个特殊结构,因为它能够为主体提供多种感觉信息,并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理念,将一切音乐体验通过知识记忆和大脑的形象判断能力与人类的所有生活情境相互融通,并在其他各种领域里将主体的音乐审美与音乐创造能力实施心理迁移,从而使得主体对音乐文化的感受和创新能力得以综合性地延展和优化。

最后,大脑生理结构上最为复杂的结构能够成为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形式及其内容与认知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规律相互联结的载体,它主要包括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最高级调节性神经元结构。而且它以一种特有的自上而下的输出方式不断地发出高频慢波电流,这样整个大脑的所有区域都可以时空同步地实现相关的脑电活动,并与上面提到的三个结构交互投射,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便有助于最终形成音乐审美或创造方面所特有的高级产物——音乐意向,并由此产生出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审美认知意向,它包括感知意向、听觉意向、想象意向、理解意向以及情感意向等。

二、音乐认知心理结构分析

研究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首先要了解音乐认知心理的表征方式。音乐信息的主体性内化方式包括感性层面的乐音、经验和情感的表象构建,知性层面的和弦和声规则、旋律判断方法和想象与推理程式的模式构建,以及理性层面的乐音运动规律、情感思想规律和主客观世界深幽规律的意向建构等三大表征形态。这些机制形成了审美主体自身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意念,并对客体世界的发展规律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最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审美猜测以及对未来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审美主体增强其想象和判断推理能力,对拓展自身的情感世界并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认知心理结构可以通过音乐表象的各种建构形态表现出来,它包括有音乐基本组织形式的音素、音位和音节的声学表象、有听觉与视觉联合起来时空整合表象,以及与客观世界中时空情境相关的综合感觉表象、存在于感知觉层面的和音、乐句、和弦与旋律指导下的结构法则及其相应的音乐概象建构,以及音乐意义展现的象征意义所映射出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品格的理性层面构建。这种音乐认知心理的构建是审美主体与客观世界的时空价值规律得以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的音乐创造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三、音乐审美文化的多元象征体系

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审美文化涉及到了人类是怎样处理音乐信息的具体过程,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如何使音乐信息内化、理解音乐信息的方式以及新的音乐意向的构思与形成。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信息传递上首先表现为如何展现客观世界存在的情境状态,其次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具有的主观性以及特有的情感特征,最后音乐文化也是将主客观世界相互融汇的契约与特有的精神状态。因此,音乐文化便形成了多元同一的文化象征体系,并具有情境状态、情感特征以及精神状态三大价值品格。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具有时间延续特征的艺术,它能够使人类将持续时间上所获得的经验与对历史或未来的意识情境相互联系起来,并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时空发展规律,从而使人的复杂情感可以从情感的不断变换与认知经验的获得中衍生出来。我们以肖邦音乐创作中的《降E大调夜曲》为例,它的特点是展现出了优美恬静的旋律以及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既表现出了热情浪漫的精神风格,又抒发了作曲家温婉柔美的惆怅与憧憬的情思。肖邦音乐中的这种诗意境界和情思品格,属于典型的事实——经验象征,它能够将听众的体验、想象和精神意识加以世界性扩展与哲理性提升,使人们在变化的创造性天地中认知并逐渐改变自己原来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品质。

此外,音乐具有的层级性和序列行的作用内容与多元化的作用方式,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而人的各种生活感受和文化体验,最终都要通过审美移情而得到实现和升华,并达到无限自由和快乐的精神境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和最高理想。

四、音乐认知心理机制下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功能,它体现在认知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人格伦理教育等方面,并具有将人类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性结构、层级性秩序和思维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重组的逻辑特征。音乐认知主要是以美感作为主导动力,以激活概象认知能力并拓展深化形象思维时空为继发性功能,以塑造意志品格、优化审美性道德或情感取向,并以完善人格行为品质为终极效应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复合性、创造性的素质教育。

王秀萍认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主导型观念,它有助于克服以往偏重科学知识、音乐技术和符号结构等片面性倾向,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与体验音乐的人本性内在价值,还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借以表达自我情感理想的审美元素、认知结构、造型规则和形式创新原理。所以,音乐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是对个体的情知意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对人脑神经结构具有重塑的作用,音乐审美活动对少年儿童初级听觉皮层的结构重塑发挥着异常重要的正向作用。其次,音乐审美教育对主体情感素质与认知能力具有改善作用,音乐世界里蕴含各种时空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主客观世界的规律与秩序等内容,主体只有借助于音乐表象的事实象征才能充满想象,人的情感借助于经验的激活重构和想象活动创造出全新的意境,而音乐概象又使人的经验世界与知识世界相统一、使情感意向与逻辑规律相互整合,从而能极大地提升人的认知水平与复合思维效能。同时借助于音乐意向,人类个体可以扩展并深化对理念意识与人格情操的优化重构水平,获得对象化移情、理性化渲染以及人本化复归和哲理性升华。最后,音乐审美教育是青少年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催化剂,是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优化建构的基础文化方式与核心要素。可见,音乐审美教育所传导的人对自身情感心理世界的认知论、方法论价值,以及其所激发出的人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心理结构的重构性、转换性的变化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作者简介:刘洋(1972-),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技巧、音乐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审美教育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