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
【摘要】 只有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准备得比较充分的话,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 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话,就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在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 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体验式教学课堂的课题加以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对数学教学工作者及学生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实行“一纲多本”,这为各地因地制宜选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降低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来说,首先还是要重提钻研教材,继而深化教材,最终实现超越教材. 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应该深入钻研. 那么怎样钻研教材?我从此次教学实践中得出四句话: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 参加赛课活动让我深刻理解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去上好一节数学课. 对于深入研究教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阅读文本,感知、理解教材
1. 通读整套教材. 通过阅读,了解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进而对教材有一个宏观把握,在备课时能够统揽全局.
2. 精读所教年段教材. 在整体感知全套教材的基础上,要精读所教年段教材. 精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1)要认真思考每一课教材上的每一幅图、每一个例题、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习题的含义,理解编者的意图,熟练掌握教材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准确地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2)要着重把握好教材内容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 (3)要分析和挖掘教材隐含的意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隐性资源并加以拓展.
例如笔者本次教学的“找规律”一课中,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主题图,其中三种物体是有序排列的. 随之附上一个问题:“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起初我认为这里只要让学生随便说说就可以了,学生都会的,这节课只要教会学生用算式的方法解题,我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 于是我自作主张地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课上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算式,但周期的规律并没有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系统,可以说我的第一次教学是为教学而教学的,也是失败的教学.
后来同事们的评价说我的教学脱离了课本,于是我又一次认真细读教学参考书,原来教材在这里不只是单单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它需要学生能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 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也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只有达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的我们的教学才能继续下去. 在主题图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 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通过问题:“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明确了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 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 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 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间隔着摆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 再如彩灯是“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 彩旗是“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 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 例题教学的第二步是回答“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探索规律. 画图、列举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用画图、列举的方法探索、发现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知规律,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周期规律与相关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一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正确表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各种物体,在操作中不断丰富对规律的认识;二要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操作过程,以促使学生在表达中逐步提升对规律的认识. 例如,主题图中按规律排列的盆花,可以写汉字列举:蓝、红、蓝、红、蓝、红……,可以写数字列举:1,2,1,2,1,2,…,可以写字母列举:A,B,A,B,A,B,…,可以画简单图形列举:□,△,□,△,□,△,…,也可以用奇偶数位来判断蓝花和红花,更可以用算式15 ÷ 2 = 7(组)……1(盆),学生各自操作并充分展示交流. 待学生汇报后选择合适的时机,突出周期规律与相关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 用除法算式表示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是本节課教学的重点,也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走出文本,灵活处理教材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参阅教参和其他资料,对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加之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已有教学经验,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如增设、取舍、重组、加工等,进而走出教材,超越教材. 在处理教材和教参的关系时,一定要先认真读教材再去看教学参考书.
(三)加强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拓展性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予以补充,丰富教材资源.
总之,教材是教师的根本,教学离不开教材. 现在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尽管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看到新课程的理念,编者有责任把课程引导到课标的理念上. 钻研课本是首要的任务,在钻研课本时要先学课程标准,由于领会了课程标准,吃透了教材,明确了重难点,注重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重组,在课堂上又能表达清楚,启发有方,通过反思可孕育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有了底气,即可理直气壮地站在讲台上了.
【参考文献】
[1]姚洪平.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09(20).
[2]方文东.倾听 参与 反思:小学数学研究型课程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