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探讨

2014-04-29 01:30韩春荣
成才之路 2014年26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语文教学案例

韩春荣

摘 要: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的真正涵义在于师生间通过一问一答的开放性对话模式进行对真理,即文本原义进行探索与获知的一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意识和知识的差异,因此,在“视域融合”中要求其各自冲破自身界限的束缚,将各自的视域与他人的视域相融合,从而达到扩大充实自身视域的目的。在教学中,这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视域融合;案例

一、“视域融合”在教学设计中的分析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幸福是什么》为例对“视域融合”进行分析。首先,笔者撇开了教学要求的束缚,以自身的最真实的感想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出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即:幸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的形式,是人们在明白自己被别人所需要时给予了别人帮助或者自己渴求得到满足时便能获得满足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与爱相关,这种爱包含着自爱、对亲友的爱、对世人的爱、对世界的爱,大爱、小爱,是心灵美好的重要體现。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对该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

①初读课文,简单归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揣摩课文的描写手法,积累词句;

②结合实际,简要说说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并分享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感想;

③总结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依照教学设计进行了初读课文,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小孩遇见了神,神指引他们去探索追寻幸福的涵义,十年之后他们明白了幸福的含义,即“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很显然,学生们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中虽然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点,但无法将文章的内容升华上去。可以说这样概括文章内容很适合于考试中的应答,但离我们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标准远远不够。因此,教师需要用自身的理解“视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突破自身的“视域”界限。

问题:你觉得自己现在幸福吗?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目前的状况表示满意,并且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少一点家庭作业,多一点玩耍的时间,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小小要求就是幸福的。

问题:文章中给出幸福的含义是基于“劳动”得出的,幸福一定要依靠劳动来体现吗?

对于此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幸福是相互的,这里的“劳动”指的应该是“付出”。

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女神一定要让三个小孩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明明在文章的最后她亲自说出来幸福的涵义了。为什么三个小孩子要分开行走,而不是一起去寻找“幸福是什么”?基于学生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并用心去思考去感受,同时进行小组间的相互讨论,并且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导他们将探究转向深入。

问题:有人会告诉你榴莲好吃,有人会告诉你榴莲很难吃,但你若不亲自去品尝一下,能否知道榴莲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呢?

问题提出之后小组间进行了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如果不自己亲手去做,亲自去实践,即便别人告诉了答案,也无法感同身受,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了;每个人的人生不同,不同的人生带给每个人的知识和体验都是不同的,如果本文中三个小孩都在一起,那么文章表现出的幸福便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那只是一种幸福的形式,并不是幸福的全部;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幸福的含义以及幸福的重要性,幸福是相互的,是需要付出的,并且能让别人感到快乐,从而让自己快乐。

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得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差异“视域”的相互影响,最终开始慢慢交融。

二、“视域融合”在教学中的思考

“视域融合”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独特对话形式,当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时,教师应该注意两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视域融合”教学法要立足于视野和方法的整合,尽量让学生多问、多看、多思考,即便教师的“视域”要相对丰富一点,但却缺乏了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让学生通过对视角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通过思考加深对课本的认知以及对自我构建的不断完善。在师生对话这一环节中要把握好度,尽量寻找双方的契合点进行对话。因为教师所接触的面与学生接触面存在的差异过大,在对话设置时要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触面。适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问题视野和思维模式,并且要结合文本,努力协调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关系。

“视域融合”在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它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例如,当学生出现疑惑的时候,不要着急对这些疑惑进行解答,而可以采取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似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们应该明白,学生只是思维模式受到了局限,提出疑惑并不代表他们不懂,而是思考的方法不恰当,因而“以问治问”才能起到“循循善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珠.视域融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8).

[3]程炜.教学中“视域融合”论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7).

[4]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师课程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11.

(辽宁省阜蒙县泡子镇蒙古族学校)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的古诗教学变革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