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门侧耳“倾听”

2014-04-29 00:46朱珏
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共鸣倾听审美

朱珏

[摘要]《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中说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决定了: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而不是其他。第二,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关键词]倾听;习惯;共鸣;审美

倾听是一种艺术,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倾听。可是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倾听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音乐教师也都为之深感头疼,却又无可奈何。怎样才能把孩子们的耳朵唤醒,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善听、爱听、乐听,能用声音去感受世界的人呢?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摸索,并在尝试中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乐于倾听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乐于倾听

为了培养“倾听”的习惯,我首先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教室中张贴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的挂图,引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运用当今音乐教学中所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具,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使用高质量的音响设备,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

镜头1:欣赏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从创设课堂环境氛围开始,利用媒体屏幕光营造一种安逸、恬静的感觉。这时再充分利用新教材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展开教学。《摇篮曲》音乐响起,电脑屏幕显示着描述静静的夜晚景象的动画……在声图并茂的情景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音乐氛围里。

镜头2:《梁祝》中“化蝶”的一段音乐,我就用了一种诗歌般的深情和富有磁力的声调开始了这样的导言:“有缘千里来相会,梁祝化为双飞蝶!”接着音乐悠悠地流出,我收小音量,伴随着化蝶音乐主题的反复倾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适宜的倾听氛围”中,不仅乐于倾听歌曲,还在自然的情景中以情入境、以景代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展开联想,让学生乐于倾听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运用于音乐欣赏中,就是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活的联想。

镜头3: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孩子们用质朴的语言,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都统一在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中,产生了创造教育的效果。

(三)明确目的,让学生乐于倾听

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在写什么?它的主人公是谁?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去听,而思维也变得积极主动。

镜头4: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上面画了一大片森林,还有一只威风的狮子)问,音乐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呢?看谁听得最棒,听得最仔细,把你们听到的故事告诉老师。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就会更仔细认真。为了能够把故事讲给老师听,孩子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想,听完第一遍音乐就有很多孩子举手讲故事……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善于倾听

教师在培养“倾听”习惯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倾听”层次的不断提高。

(一)由近及远,遵循认识规律

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作品,往往不易理解。倾听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人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镜头5:有这么一堂欣赏课,欣赏内容是《单簧管波尔卡》,那位老师把《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用一个大花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朵朵小花的叶子、花瓣都代表一个音符,一朵小花是一句旋律,用台阶代表短音,用山坡代表长音,地上的小草与蝴蝶都代表不同的旋律。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化抽象为具体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倾听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人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音乐童话故事开始,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三、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会倾听

虽说音乐课上欣赏的音乐作品是专家们从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挑选出的音乐珍品,感受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陶冶情操,但是要培养“倾听”的能力,仅仅靠有限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安排课的环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课外去倾听。

镜头6:在课堂上欣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时,我利用自身特长弹奏了一曲,立刻激起了学生对古筝的极大兴趣,我趁热打铁地说希望同学多关心多聆听民族乐曲,当时就有许多同学表示要去听。就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在唤醒了倾听音乐的耳朵后,我们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倾听的好处、倾听的重要性。只有养成倾听的习惯,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共鸣倾听审美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