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4-04-29 00:40郑太萍
中国市场 2014年24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郑太萍

[摘要]农村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青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具体发展路径包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二是发展产业集群,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发展农村工业园区,打造农村工业发展载体;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五是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六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60-02

农村工业是区域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工业在区域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农村工业相对于城市工业的发展状况。青藏高原农村工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农村发展工业,应该是在农村广大的范围内按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工业发展模式的理念和方式建立和发展工业以及一些非农产业,把农村的传统、半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并最终实现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因此,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的英语含义包括一体化和工业化两层意思,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都是强调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尤其是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即在农村地域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农业工业发展就是指促进农业企业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

就青藏高原而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根据资源禀赋原则,充分利用高原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在农业区应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努力使青海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油菜制种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

一是建立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实行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以青海为例,应依据海东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条件,在互助应大力发展高原油菜制种、马铃薯生产等特色农业;在循化应大力发展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作物;在乐都应主要发展紫皮大蒜的种植。

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青海,在海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像循化的仙红、天香两家辣椒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覆盖全县,不仅增加辣椒种植户的收入,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而且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2发展产业集群,优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一方面,企业组织或企业间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以及发展的速度。因此,鉴于青藏地区农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联系”、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状况,青藏地区要强化农村工业发展,需要优化农村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集群是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组织优化的有效途径。地方产业集群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无论对企业、产业,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集群企业之间基于网络组织关系所形成的网络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收益,即有效地实现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绩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青藏地区的农村工业则缺少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组织优化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青藏地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无霜期短,工业化水平低诸多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乡镇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发展农村工业园区,打造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青藏地区在发展农村工业中,应在继续依托条件好的乡、镇、村发展农村工业小区的同时,还应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农村工业园区,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园区,是指各地依托城镇,围绕当地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层次的工业产品,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引导和组织相关乡镇企业进入其中从事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空间集聚,建设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工业区。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是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经营活力充足的农村工业园区,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流动和集中,而且可以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园区可以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是加速发展农村工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4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针对青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问题,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增加农村的资金供给,满足农村工业的资金需求。第一,要加强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工业的支持。要求青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外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此外,要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步伐,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要拓宽农村工业的信贷来源渠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政府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这些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要改善信贷制度,使基层拥有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和发放权。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工业企业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5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青藏地区要发展农村工业,就要改变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的局面,积极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实现城乡工业的一体化。为此,首先,要打破城乡行政格局,形成统一要素市场。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加强两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交流,为城乡工业整合创造市场条件。其次,要提高城乡工业的产业关联性。农村工业要发展与城市的产前环节和产后环节的联系和分工,城市工业则要给予农村工业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要在一些产业部门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紧密联系的项目,支持农业的发展。再次,要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到目前为止,青藏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靠农民自发推动。由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因此,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是城市工业的合理选择。青藏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和扩散。

6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农村工业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应该是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的农村工业,应该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青藏地区在强化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要解决好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第一,青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状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去,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第二,要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开发能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是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绿色技术,支持农村工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由于农村工业的分散造成的污染源多、污染面大,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因此,应把绿色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清洁工艺和绿色产品上来,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这是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型的农村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循环经济型农村工业企业是以“3R标准”生产的企业,即“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青藏地区应以“3R”模式为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建立一批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与废品回收再利用、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型企业,使环境污染最小化,把污染治理的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拜琦瑞敝泄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30-37

[2]曹海英蔽鞑康厍农村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3-97

[3]李爱琴备母锟放30年西藏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4):13-15

[4]李平蔽夜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41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对江西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