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文晓红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R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2-01
《组织学与胚胎学》为医学基础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继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1.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学科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要践行这一核心服务理念,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责任感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因此,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非常重要。
1.2 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
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医疗纠纷,多名医护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被杀或受伤。有统计显示由医疗技术原因而导致的占20%,由于医护人员的沟通不当或医疗服务态度不到位而引起的占80%。因此,提高医护人员人文素质非常有必要。
2.医学人文精神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途径初探
2.1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因此,组织胚胎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首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听学校人文学科教师的课程;第二,利用网络资源,现在很多学校的很多课程都是精品资源开放课程,里面有课程讲稿教案以及课程全程录像,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听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人文课程,以弥补医学院校人文资源的不足的现状。第三,作为学校层面,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学校做讲座,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第四,学校可以将教师人文素养纳入教师考核项目的范畴,以制度的形式督促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2.2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组织学研究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构造和机能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挖掘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人文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组织学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将知识点与医学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还能让医学生了解掌握中外医学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思想。
组织学部分的实验是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人体组织、器官都是立体结构,而镜下观察的图像都是平面结构,比如单层扁平上皮里,扁平细胞像一个摊鸡蛋,细胞核犹如中间的蛋黄,而在显微镜下观察肾小囊腔壁层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质连成细线状,细胞核呈椭圆形凸向肾小囊腔,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二维结构还原为事物本身的三维结构,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好机会
在胚胎学部分,讲到人体发生时,受精卵的形成需要很复杂的过程,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等;还可以联系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和学生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胚胎学部分的实验是观看胎儿实体标本,这里可以告诉学生标本来之不易,唤起学生对遗体的尊重与感恩。
2.3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方法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PBL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H-E切片和免疫组化切片的制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在每张授课幻灯片的适当位置,有目的添加一些名言警句和人生感悟,让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丰富人文知识,感悟从医之道,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非常必要,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融入人文精神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医德、责任感,让其成为一个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范锡印,付升旗,季米娜等.解剖课堂综合素质教育探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12(1):46-47.
[2]兰咏梅,医学史架起医学与人文桥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讲学版,2011,32(81):94-95.
[3]解继胜,黄海玲,等.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3,36(1):126-127.
作者简介:
刘燕,川北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助教,硕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
文晓红(通讯作者),川北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教授,硕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