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读 重组整合

2014-04-29 00:21朱萍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对称轴新旧轴对称

朱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8-02

教师能否对教材既做到准确理解,又能够灵活驾驭,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比新旧教材,重组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从中传递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

策略一:对比研读,用活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相对于旧教材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对比研读一些传承和部分突破,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本质点。

现以《对称》为例,人教版和2011版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排的比较为例进行阐述。

1.新旧教材的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同一内容在新旧教材中教学目标定位的比较,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组织教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围绕新旧教材关于“对称”的单元目标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在第一学段中,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而对画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的定量刻画都放在了第二学段。由此,教师在教学“对称”时注重对概念的深度和难度。从表中可见,“对称”在新教材中减少了操作上的难度,像画对称轴,画对称图形的一半。由此带来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那么教材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降低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对知识点的降低呢?显然不是,那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准确把握住“对称”的本质属性——空间观念的建立。

我们来看一下新旧版本下,对《对称》的不同处理:

旧教材下的《对称》:

课开始从实物(蝴蝶、脸谱、蜻蜓、图形)入手,根据实物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特征,再让学生操作剪一个对称图形,找、画不同图形的对称轴,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另一半。通过折、剪、画等活动来建立对称这个概念的。

根据2011版课标对教材进行的调整,如何来构建“对称”空间概念,笔者是这样设计:

让学生在给定方格纸上创造出一幅对称图形。(给定一个固定的直角三角形)

要求:(1)在信封袋里找出合适的三角形摆一摆。(有3个不同形状大小的,其中②号三角形是和原图完全相同的。)

(2)摆出对称图形后,找一找对称轴在哪里?

(3)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展示创作作品

很明显,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理解“对称”的“形状”、“大小”这两个维度,但对于“位置”这个维度仅通过这几个图形还不够深入,因此笔者通过学生的错例,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放大,来进一步深入剖析“位置”这个点。

根据学生的错题(拼成一个长方形),进一步研究长方形的对角线是否是对称轴,再进行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得出原来正方形为什么有4条对称轴,而长方形却只有2条对称轴,从本质上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改正如果对称轴是斜的话,那另一半到底在哪里,也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多元化地理解对称轴的位置可以是改变的。

借着学生对“对称”有了一定的理解后,笔者顺势而下,让学生判断这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不是你能把它变成对称图形吗?

学生发现要么移动对称轴或者移动一个三角形都能使之成为对称图形,到这里,笔者惊喜的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能理解“对称”的第四个维度“距离”,还有了深刻的体验,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也有了质的提升。

对教材的新旧对比和理解,笔者力求从形状、大小、位置、距离四个维度为求完善“对称”概念时,让学生在得到对“对称”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本课时的本质属性空间观念的培养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策略二:重组整合,活用教材。

课程改革使教材呈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了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能遨游其中,岂不美哉?

总之,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媒介,我们教师既要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基础,又要对教材进行研思解读,还要有高于教材之上的审视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从重视“结果”过渡到重視“过程”,真正走向有效。

猜你喜欢
对称轴新旧轴对称
说说轴对称
耕读事 新旧人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新旧全球化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先找对称轴!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