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

2014-04-29 00:09刘学之翁慧郑燕燕
中国市场 2014年3期
关键词:提升途径评价

刘学之 翁慧 郑燕燕

摘要: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要谋求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趋势,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才能在绿色竞争格局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绿色竞争力 (Green Competitiveness)将环境因素引入竞争力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的一个热点。从绿色竞争力的提出及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提升途径四个方面对我国有关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9.2;F205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关于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及定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提出的背景

首先,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来,许多国家和政府出台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以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使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开始考虑环境因素。1992年《21世纪议程》发布后,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只有改变传统工业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共同参与和促进下,经济发展的“绿色化”逐渐渗透到各国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

其次,绿色竞争力概念的产生是竞争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竞争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演变。随着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消费需求的不断高涨以及对外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学术界和企业界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竞争力的范畴之内。Porter[1](1991)首次提出“绿色竞争力”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能够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绿色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绿色竞争力的定义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如洪小瑛[2](2002)认为绿色竞争力是由绿色资源、绿色技术、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的概念。孟晓飞,刘洪[3] (2003)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企业整合了企业、消费者、环境三方利益而形成的价值创造系统。另一种观点与波特的观点相类似,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如王建明[4](2004)、杨代友[5](2004)等学者认为绿色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创新以改变资源利用模式,以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并且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符合绿色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二、国外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绿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管制是否能促进相关行业或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绿色竞争力这一问题入手,主要形成了两个派别:乐观派和悲观派。

乐观派以波特为代表,认为企业把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在长期意义上将有助于形成绿色竞争力。波特(1991)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产生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会导致绝对竞争优势。”一些赞成“波特假说”的学者以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如乔恩·普罗特[6](1998)认为企业采取超越现有环境标准和法规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艾默里·洛文斯[7](1999)等提出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的“自然资本主义”之路,即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采用“封闭环式”的生产流程,转变经营模式,进而增强竞争力。

悲观派认为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会增加成本,也就不会取得绿色竞争力。如泰尔瑞[8](2005)等人认为,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及竞争力。以钢铁企业为例,环境保护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还会引起9到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

三、国内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环境管制与绿色竞争力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环境管制与绿色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省级面板数据,以行业或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思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境管制→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思路,即如果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就证明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如黄德春和刘志彪[9]发现环境管制在给一些企业增加直接费用的同时也会激发一定的创新,并促使相关专利数量的增加,因此中长期内加强环境管制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种是“环境管制→企业生产率→企业竞争力”的思路,即如果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率,就证明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如白雪洁和宋莹[10]对2004年环境管制对火电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环境管制可以提升我国火电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进而对我国火电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二)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都从企业的层面探索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绿色竞争力的内部重要因素包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绿色技术、绿色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等,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的绿色核心能力。赵领娣(2005)从外部规制因素、市场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三个方面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并分析指出外部规制因素和市场因素是企业的不可控因素,内部因素才属于可控因素。袁泉(2007)认为外部环境因素除了公众压力、技术发展、市场力量外,还应包括政府法规、权利要求者集团;内部环境因素除了企业领导的意识和观念、组织文化外,亦应包括组织结构与管理。袁瑜等人(2007)认为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模式、政府制度安排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资源(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等软资源和资本、人力、设施等硬资源)和内部能力(绿色价值创造、绿色创新、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能力)两个方面。陈红喜基于低碳价值链的角度得出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五个重要因素:绿色技术开发能力、绿色供应能力、绿色生产能力、绿色营销能力、绿色处理能力[11]。

(三)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现有的关于绿色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从行业层面展开。陈红喜教授等人以相关行业的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如选取34家建材行业[4]、25家长三角地区石化行业[12]及纺织行业[13]的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绿色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材行业的出口增长在短期内难以弥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减量化增长产生的差额,可能会导致出口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石化行业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升绿色竞争力、增强绿色竞争优势方面还有待加强;纺织行业应从发展观念、绿色创新能力、清洁生产技术等切入点提升其绿色竞争力。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按性质和内容对相关学者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纳梳理。按性质划分是指反映绿色竞争力的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多为显性,可通过财务报表、统计资料、抽样调查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定性指标则可以分析绿色竞争力的具体成因与决定因素。按内容划分是指将构成绿色竞争力的不同内容作为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一级指标作进一步细分,如将“经济绩效”作为一级指标,其下设置“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绿色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等二级指标。

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某个指标体系将 “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设置为一级指标,而在另一个指标体系中将其设置为“环境绩效”的次级指标;又如一个指标体系中同时出现 “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再利用率”和“工厂废弃物处理能力利用率”等关联性较大的指标,降低了新指标带来的边际信息,进而影响指标独立性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在构建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保证指标的设定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绿色竞争力,又要充分考虑分系统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相关指标的重复设置。

指标的权重体现了单项指标在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见表1):

第一,主观赋权法可以应用于数据材料不全面的情况下,目标值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陈瑶(2006)基于材料行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数据收集困难的情况,在对我国材料行业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时,先采用德尔菲法集成专家的经验设计出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排序判断,确立多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修正了专家的学识、兴趣和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对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客观赋权法的应用方面,陈红喜等人考虑到数据包络法可以通过数学规划确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无人为主观性造成的偏差,并且样本数据可以是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不需要对其做归一化处理,因此采用DEA法以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为案例进行绿色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但是,DEA法的局限在于,各指标间不能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否则会降低结果的准确性。王建明(2008)等人利用熵值法对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差别大的指标数据十分敏感的特点,采用该方法对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同类型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有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减少了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其缺点是只能科学的求得组合后的综合指标的权重,而不能给出单个指标的权重,决策人仍然不能得到影响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主客观赋权法的应用方面,邢新朋 (2011)在评价我国发电行业的绿色竞争力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所搜集数据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处理,以减少评价绿色竞争力时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准确性。曹伟(2012)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该方法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不高,但却要求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并且不能解决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因此他还同时结合熵值法进行评价。

(四)绿色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我国学者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绿色贸易壁垒、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不同角度对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途径进行探索。归结起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五个方面: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文化。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第一步。开发绿色产品包括三个环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同时,绿色技术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关键。通过绿色技术可以实现能源和资源的持续与高效率利用,并在最大程度上回收利用废旧物质和副产品;另外,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大力宣传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实施绿色认证等活动,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将“绿色”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创造并树立绿色品牌,把绿色环保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自己的绿色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观目前我国有关绿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理论界对于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对环境管制和绿色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采用省级面板数据,针对具体行业或企业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同时,绿色竞争力的各个评价指标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所涵盖的指标不够全面或某些具体指标关联性较强,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另外,虽然用于评价绿色竞争力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很多,但各方法处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采用多种方法对同一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企业积极提高绿色竞争力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政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竞争力的研究也会随之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 Porter M.Green Competitiveness[J].New York Times,1991(4).

[2]洪小瑛.关于绿色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3]孟晓飞,刘洪.绿色管理塑造企业绿色竞争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03(4).

[4]王建明,袁瑜,陈红喜. 基于DEA法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为案例[J].生态经济,2007(1).

[5]杨代友.企业绿色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 Bonifant B.C, ArnoldM.B, LongF.J.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J].Business Horizons,1995,38(4):37-47.

[7] LovinsA.B, Lovins L.H.A Road Map for Natural Capitalism [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9.

[8]Tewari M, PillaiP. Global Standards and the Dynamics of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in Indias Leather Industry[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5,33(2):245-267.

[9]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设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 [J].中国工业经济,2006(3):100 -106.

[10]白雪洁,宋莹.环境管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2009(8): 68-77.

[11]陈红喜,刘东,袁瑜.基于低碳价值链视角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识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

[12]陈红喜,王建明,袁瑜. 长三角地区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

[13]陈红喜,叶依广.我国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实证研究——以纺织行业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编辑:许丽丽)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升高校教学秘书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