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婷 黄宝章
摘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两种基本社会活动,通过一定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彼此渗透,共生互动。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增强政策的执行度,推进规划的有效性,促进评鉴的科学化,聚焦职教的核心力,服务区域的持续性。
关键词:江苏省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05-05
?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SMART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35)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3
作者简介:王维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教授,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黄宝章,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与项目管理。
一、江苏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总量与区域职业教育规模状况
据统计,苏南、苏中、苏北[1]区域间GDP比由2006年的62.49∶17.89∶19.62调整为2012年的59.87∶18.28∶21.85,人均GDP比由2006年的56.62∶27.40∶15.98调整为2012年的49.57∶30.42∶20.01,说明苏中、苏北占总体GDP的比重增加,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得到了有效扭转。2012年,江苏省三个区域按GDP总量降序排列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按人均GDP降序为苏南、苏中、苏北。这与同期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招生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等指标排序基本一致,表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具有极强的配比性,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事实也证明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是非常明显的。详见表1。
(二)区域产业分布与区域职业教育状况
据统计,苏南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43∶59.67∶37.90调整为2012年的2.28∶51.54∶46.18;苏中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9.26∶56.76∶33.98调整为2012年的7.02∶53.01∶39.97;苏北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17.79∶47.88∶34.33调整为2012年的12.69∶47.47∶39.84,说明苏中、苏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纵向对比分析可知,苏中第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90.74%调整到2012年的92.98%,苏北由2006年的82.21%调整到2012年的87.31%,苏北产业结构调整幅度高于苏中、苏南,其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萎缩了近5%。但从第三产业结构比看,苏南增加了8.28%,仍然远高于苏中、苏北,是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据统计,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吸纳劳动力人数就增加约13万人。[4]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劳动力结构变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整合与调整,链条式的连锁反应,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苏南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也就不言而喻了。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势必影响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变动,说明苏北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机遇已经到来。如表2所示。
(三)区域就业结构与区域职业教育状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据统计,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就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36.67∶23.58∶39.75变为2012年的42.19∶21.41∶36.40。苏南就业比重增加高于苏中、苏北。横向比较,三大区域从业人数增加主要在第二、三产业。苏南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由2006年的88.68%增加到2012年的92.59%,同期苏北由2006年的62.57%增加到2012年的65.29%。苏中就业结构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苏南、苏北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都在萎缩,苏南第三产业就业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而苏北三大产业布局基本呈现“三足鼎立”局面,第二、三产业就业状况明显好于第一产业。由此,第二、三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需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要求具有一技之长,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目前基本上都是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教育成为提供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会越来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整合优化与第三产业有关的专业,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已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首选。详见表3。
(四)区域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状况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江苏省城镇化率为64.1%,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城镇化率与GDP一样,呈现南北梯度排列。据统计,2012年苏南城镇化水平在60%以上,苏中城镇化率接近60%,苏北则为55%左右。13个省辖市中,最高的南京市与最低的宿迁市城镇化率的差距为近30个百分点。宿迁市及连云港市的城镇化率分别是51%和54.4%,排在全省倒数第一、第二,其GDP分别为1603.4亿元、1522.0亿元,也在全省的末位,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的教师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也相对较少。依据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苏北、苏中未来城市化提升空间更大,也是未来江苏省提高整体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动力。扩展苏北职业教育的师生数量支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重中之重。如表4所示。
(五)区域职业教育与居民收入等相关指标状况
江苏省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3∶1,属于全国差距比较小的省份。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演进的。江苏省三大区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增速基本协调。苏南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最快,苏北最慢,主要是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低造成的。同期,苏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远高于其他区域。苏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的增速也远高于苏南,苏北城乡收入差距虽有所扭转,由2006年的2.49变为2012年的1.98,但苏北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三大区域中最高的。在城镇化推进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力的培养,不仅提高其就业能力,还提高其收入及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苏南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的有力验证,而苏北、苏中职业教育也将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详见表5。
二、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高度相关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给职业教育更大的就业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上升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和关键路径,深化综合改革,从边缘走向中心。应构建上下贯通,左右沟通,灵活多样,内涵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准确把握,增强政策的执行度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十六大“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到十七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到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早已纳入国家政策层面;地方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日益提升,但是重视程度存在差别。《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赋予政府的责任需要进一步落实。如法律要求省级政府提出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工作要求,调研显示只有10个省份制定,21个省份仍是空白;要求“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但全国大部分省份实际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都低于文件规定的标准;按照《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劳部发[1996]197号)规定,“对未按规定用足职工教育经费和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当地人民政府可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业培训”,目前只有江苏省省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大部分省级政府没有履行监督职责。[5]所以,事关职业教育的很多政策只属于口头上、书面上的,被置若罔闻,缺乏执行力。国家要强化监督意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切实落实政策的执行度,真正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划中,让职业教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催化剂、增长极。
(二)脚踏实地,推进规划的有效性
从工业化进程看,“十二五”时期,苏南地区将由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苏中苏北地区将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由投资向创新转变,以资源消耗为主、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严峻挑战。职业教育正是工业化进程的主体。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要求,苏南加快了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减少了对普通劳动力的单纯依赖,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2015年,苏南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因为与外资、外经、外贸、外包相关的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新型业态火爆,所以与此相匹配的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引领苏南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苏南职业教育更为重“质”,而苏中、苏北则相对重“量”。苏中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三新”等支柱产业链相配套的专业链,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人才需求;苏北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面向农村提高县域职业教育质量,做好南北职教的互换对接,加大职业教育招生量,满足社会诉求。
(三)良性互动,促进评鉴的科学化
职业教育出路何在?科学的评鉴体系是导向。十八大报告以“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导向,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全社会要着手打造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适合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探索教育融资多元化、教育资金分配合理的渠道和路径,强调教育质量第一,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评鉴方式由内部评价为主,转向全方位综合评价。借鉴采纳国际经验,改善国内职业教育统计环境严重失衡的现象[6],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构建成熟的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四)内升外引,聚焦职教的核心力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什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纪宝成曾说:“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7]职业教育陷入环境困顿中。职业教育没有最优秀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是分数线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形成了“劳动皆下品”观念。职业教育进口、过程、出口的失衡,使得原本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困顿与窘境中挣扎的职业教育虽然被高层高度重视,但区域内的基层依然我行我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用4个梦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她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职业教育,要还职业教育的公平,要在大环境范围重塑劳动光荣理念,要真切地提倡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适应身心发展的不受鄙视的成才教育。同时,注意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的人才对接,技术提升,社会适用,由关注“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升,促进区域职业教育能够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与行业企业深化融合,培养站稳、站住岗位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能注意专业与课程的衔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技能。还要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让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善治,通过“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方式,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转变模式,最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五)四化同步,服务区域的持续性
李克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四化同步”。“四化同步”是一个整体系统,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国际经验证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不仅是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职业教育旺盛发展时期。江苏省2005年人均GDP达到了3038美元,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美元大关。2006年2月江苏省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产业支撑的核心人力资本要素——职业教育,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一直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抓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就要注重人才支撑,不断链;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专业优胜劣汰,常融合;抓区域职业教育优化转型,就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相匹配。突破职业教育“产教难以对话”、“校企难以融合”的瓶颈,避免区域内专业重复开设,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困局,给予职业教育在自主发展环境中的共生共存、融合发展位置,可持续性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实践——中共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答本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3-08-26(1).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曹鸿骅,章宏,刘益刚,徐健.江苏省中职生源变化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4(3).
[5]李剑平.调查:过半省份职校生均经费标准仍“纸上谈兵”[N].中国青年报,2013-06-17(06).
[6]王维婷.职业教育公平的现实性思考[N].江苏教育,2014(1).
[7]姚晓波.职业教育用技术技能助力“中国梦”[N].中山日报,2013-05-27(F2).
(责任编辑:方健华)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Wei-ting & HUANG Bao-zhang
(X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 Economics, Xuzhou 22100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re two basic social activities, which connect and symbiotically interact through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The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moting effective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focusing on the core 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sustainable regional services.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symbiotic interaction; strategy